提起拿破仑,众人皆耳熟能详。作为传奇般的存在,作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结者,对内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对外不断进行扩张,最辉煌的时期,除英国之外的欧洲大陆都臣服于他的脚下,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体系,从而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军政奇迹。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在经历滑铁卢战争的巨变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
也就是这个小岛上,他说出了:"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这句广为流传的话。实际上,这句话还有后半句,那就是:"但不要打扰,让他一直沉睡。"然而这整句话只有前半句被人熟知,这给众多迷茫中的仁人志士带来了希望,但人们却选择性地忽略后半句话,但这后半句话才是重点。
(一)这句话的背景——落日的余晖
众所周知,清朝被称为"落日的余晖",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余晖",另一层是"落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不曾中断的帝国,华夏文明的薪火至今仍光芒闪耀。古代中国曾创造了数不清的奇迹,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兵马俑、青铜器文明、汉字……至今仍在世界文明宝库中闪耀着独有的光芒;中国的版图领先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同时,仍然在不断扩大,成吉思汗的威名至今仍在伏尔加流域传唱;中国曾屹立在世界之巅,享受着万国来朝的荣光;中国的瓷器、茶叶曾随着郑和下西洋流传到世界各地,并被视为上流的标志……
在清朝乾隆末年之前,中国的领土尽管历经多次的分分合合,但大抵固化,也始终站立在世界的最高处,俯瞰着脚下的一切。这就是清朝的"余晖"。然而我们却没能逃过衰败的命运,当我们依然沉溺于众生的仰视习惯于居高临下时,中国这轮曾经炙热的太阳慢慢散尽了它的光芒,没能避免沦为"落日"的宿命。当其他国家已经完了一轮工业革命的洗礼之后,我们还在故步自封,闭关锁国,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慢慢走向衰败。
英国第二次派遣使者前往中国的时候,拿破仑已经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上了。当时与拿破仑做伴的只有一个中国厨师,也许就是在与这位厨师相处的过程中,让拿破仑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巧的是,英国使者返回时途经了拿破仑被流放的小岛,与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霸主见面了。
这位传教士说出了他在中国的见闻,他认为大清军队涣散,社会腐朽,打败此时的中国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而正是在这时拿破仑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
(二)这句话的涵义
首先是前半句,拿破仑认为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闭关锁国之前,中国无论是在科技、文化还是经济等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加上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所以拿破仑认为中国是一头"雄狮",气势磅礴。但在19世纪,处于晚清时期的中国,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缺席第一次工业革命,名义上是天朝上国,实则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对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毫无了解,就像是一头沉睡在牢笼里的雄狮。尽管看起来很雄伟,但面对笼子外的枪支棍棒,却难以抵挡。因此拿破仑认为,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
但这句话的后半句,才是整句话的重点。即便那时的中国沉睡了,但一方面,中国的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先天条件优厚,与这样一个国家战斗是极为不明智的事。另一方面,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一旦被惊醒,所有的中华儿女就会团结起来,用鲜血铸就长城,奋力反抗,守护这个国家的土地和子民,这头雄狮会奋力撕咬牢笼,即便遍体鳞伤也会与敌人决一死战。这就是拿破仑说"但不要打扰,让它一直沉睡"的原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拿破仑作为一个军事家独到的军事思维和战略眼光。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面对列强无数次的欺凌和侮辱,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在昏沉的夜里逐渐苏醒,用自己的尖锐的牙齿不断撕咬那看似牢不可破的囚笼。历经洋务运动、明治维新、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向世界的探索和自我反省逐渐深入,民主自由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中国这头雄狮最终撕破了牢笼,扑向了那群在牢笼外用枪支棍棒欺辱它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