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近段时间,但凡是知名的大厂,没有谁能躲得过裁员的传闻。无论是媒体的深挖,还是社交平台上的分享,都让那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传言变得越来越具象化。
比如眼下被诟病最多的,无疑是那份被美化为“毕业须知”的裁员通知,字里行间的恭喜毕业让那些被迫离职的心里多少有点五味杂陈。连同网络上疯传的成箱堆放的废旧工牌,和成排摆放的回收显示器,渲染出了大厂的潮落和裁员的无奈。
但抛开情感因素,理性来说,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之下,人来人往其实无可厚非。互联网+经济狂奔二十年,远的暂且不论,只说近年来的补贴出行、外卖配送、社区团购,任何一桩拿出来都称得上是大笔烧钱跑马圈地的典型代表。
可企业发展也有周期。用户增长见顶,跑马圈地不灵,再加上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因素的影响,起码在这一个周期里,互联网的行业红利期差不多到头了。
而企业要发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砍掉亏损的业务,也是常理之中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看,优化调整不只是看破不说破的暗号,也是企业正常、健康发展的内在逻辑。
毕竟在另一面,企业的业务板块也有相应的调整,不少大厂的核心业务仍在健康发展,或者发展重点出现变更与调整,而这些改变的基础,甚至是增员。立足于整体,简单地理解为大厂出现裁员潮,似乎过于片面。
至于舆论上的讨论,人们并非不能接受裁员的事实,毕竟企业不是铁饭碗,人们不能接受的,无非是那些暴力的、毫无理由的或者暗箱操作、规则不明的裁员,以及那些遮遮掩掩将裁员美化为毕业的自我感动。
裁员这件事,本质上没那么难。企业与雇员之间,还连着一份劳动合同。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之内,在法律要求的框架之中,在社会责任的承担之下,一切按照合约标准,照章办事。
企业该补偿补偿,业务该调整调整,在履行合同约定的基础上,寻找一个公司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平衡点,本可以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说到底,裁员不是不可,只是解聘原因做到合理、合情、合法,N、N+1乃至2N等标准的经济补偿爽快到位,大厂调整方向重新出发,员工的利益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双方体面“分手”,有何不可?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足见企业的“人品”。而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就少不了“人品”的护航,换句话说,人人都好,口碑就好,企业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