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克

巴基斯坦历任总统(巴基斯坦历任总统名字)

访客 访客 发表于2022-05-05 03:21:00 浏览551 评论2

2人参与发表评论

(说历史的女人——第1700期)

在政治上,没有人,只有主义,没有感情,只有厉害。

在政治上,我们不是杀一个人,而是移去一个障碍物。

——法国作家大仲马

大仲马

他全名叫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但是为了称呼方便,我们一般都称呼其为阿里·布托,故以下行文的时候,也都写作为阿里·布托。

阿里·布托的人生相对而言,是比较顺利的。

先是出身比较好,家庭比较富贵,父亲叫夏纳瓦兹·汗·布托,曾经担任英殖民地时期孟买政府机构的部长等职务,积攒了富足的家底财产。

其次是,阿里·布托因为有着良好的家庭物质基础,所以从小便系统地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进入社会后,他先是担任过在社会上受人尊敬的律师,之后又自己开办律师事务所,做起了老板,成了一名商人。

阿里·布托

但是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阿里·布托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加入了穆斯林联盟。因此,在青年时期起就开始不断参加各类游行等政治活动,并且在此期间,他专心研究政治,并且取得了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伯克利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此后方才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法律,并且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

实际上,阿里·布托的精彩履历远不止于此,但是我们在此主要述说他的政治生涯,故对其早期的履历不再细说。1953年,阿里·布托从英国回到还十分贫穷落后的巴基斯坦,回国后各种见闻,让他立志要投身政治,以图改革之策,为国造福。

阿里·布托回国后,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先是被推举为信德省青年阵线主席。不久之后,因为阿里·布托在知识分子等阶层深受爱戴,影响逐渐增大,引起了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的伊斯坎德尔·米尔扎的看重和赏识。1958年,为了参加联合国的海洋法会议,巴基斯坦派出了代表团,阿里·布托被总统任命为代表团的团长。

伊斯坎德尔·米尔扎

不过此时的巴基斯坦国内政局动荡,该年10月,刚被总统任命为军事管制法首席执行官的阿尤布·汗突然发动军事政变,把总统伊斯坎德尔·米尔扎流放,不久被驱逐出国。

这些政局的变故,对于正在政治之路上寻求上升机会的阿里·布托来说,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机遇。也正是因为该次政变,阿里·布托开始真正进入政治中心。

阿尤布·汗在流放了前总统后,自己重新组建内阁,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自然要启用一批新人,正在冉冉升起的政治之星阿里·布托被阿尤布·汗吸收进了自己的内阁机构,成为内阁组织中最年轻的内阁成员,先后在商业部、贸易部、外交部等多个部门担任部长。

在此期间,阿里·布托协助总统,大力支持土地改革、制定宪法等,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工作,成为阿尤布·汗极其得力的臂膀。但是他们的友好搭档,却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1965年印巴战争之后,双方在1966年签订了一个停火协议叫“塔什干宣言”——有关该宣言是在苏联总理柯西金的“调停”之下签订的,但是宣言内容对于巴基斯坦方面,阿里·布托认为大为不利,故与总统阿尤布·汗发生严重分歧,不久阿里·布托以出国治病为由辞去了外交部长的职务,然后重操旧业进入律师行当。

当然,我们也知道,一个如此有政治才干的人,岂会真的离开政坛?阿里·布托的离开也不过是权宜之计,为的是脱离阿尤布·汗的政治组织。实际上,此时的阿尤布·汗内阁领导下的巴基斯坦也是矛盾重重:

一方面是阿尤布·汗是通过军事政变夺取政权的,因此在担任总统后,他还是一直采取军事化的高压统治,这本身就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另一方面是阿尤布·汗政府的执政能力面临挑战,有许多问题不能妥善解决,比如经济迟滞,尤其是农业十分落后,每年还要大量进口粮食以满足国内民众的需求。一个让民众吃不饱饭的政府,其权威性受到挑战也就成了必然。

阿尤布·汗

阿尤布·汗政府很快就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对,而且这种反对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以致于到了无法收场的局面。面对这种局势,时任巴基斯坦海军总司令的叶海亚·汗和阿尤布·汗政府被迫无奈,只好同意大选。但这还不算是最糟的,大选在矛盾重重中艰难进行时,在1971年底1972年初又爆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并且印度军队已经攻到了达卡。当时的巴基斯坦,可谓是内外交困,危机重重,千疮百孔。也正是在这样的重大历史时刻,阿里·布托重新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了巴基斯坦的总统。

面对在风雨飘摇中的巴基斯坦,阿里·布托担任总统的首要任务便是前往印度进行谈判。时任印度总理的正是著名的“铁娘子”英迪拉·甘地。

作为战败方,又面对的是一位非常强势的总理,这次谈判充满了艰难。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实了这次谈判的难度。因为在谈判一开始,印度“铁娘子”就摆出了三个问题,一是领土,二是战俘,三是克什米尔问题,并且要求一并解决掉。

但是阿里·布托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坚持这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但是不可能同时解决,只能一个一个解决,而且是一码归一码解决,分步骤分阶段来解决。但是铁娘子英迪拉·甘地可不给他机会,直接拿出了谈判书,让阿里·布托签字。

阿里·布托看着谈判书,知道自己背后有无数巴基斯坦人民在等着他,他不能让国人失望,但同样如果谈判失败,那么他这总统也就是失败的,就应该下台。但是即便如此,就算丢掉总统的宝座,他也不能签订丧权辱国的谈判书啊,因此他拒绝了签字,他对英迪拉·甘地说:

“夫人,我宁可回国下台,也不会签订这个条约。”

四天艰难的谈判,毫无进展。在这样的僵局之下,阿里·布托计划回国。但是就在阿里·布托准备回国的当日,他忽然改变主意,想利用辞行的时机再次与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进行最后一次谈判。

英迪拉·甘地

谈判之艰难,自然不用说了,但是意外的是,艰难的谈判之后,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英迪拉·甘地最后同意签订《西姆拉协定》。虽然该协定只取得了一个成果,那就是印度归还占领巴基斯坦的领土,但是就这一条,也足以令当时交困中的巴基斯坦好好高兴一下。

如此,巴基斯坦之外患暂时解决。接下来,便是要解决内忧了。阿里·布托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了一个民主的巴基斯坦。因此,他回国后,积极努力促成了新宪法,以代替之前的军法政府。因为新宪法,深得民心和大多数党的支持,很快在巴基斯坦国民议会正式通过。

因为新宪法是阿里·布托全力促成的,故人们也称之为“布托宪法”。

阿里·布托当政期间访问中国,受到毛主席的会见

按照新宪法的规定,政府进行了大选,结果获胜的人民党主席阿里·布托成为总理(备注:阿里·布托在1971年至1973年担任巴基斯坦总统,在1973年至1977年担任巴基斯坦总理)。

现在我们接着说阿里·布托的新宪法,如同历史上所有的改革一样,只要改革,必然会动一部分人的奶酪,而且这部分人的势力都很大。阿里·布托的新宪法就是这样,他提升了人民的利益和权力,同时也限制或削弱了宗教和军队的权力,而宗教和军队的势力是很强大的,他们岂能坐视自己的奶酪被动?故此,他们也开始活动,在他们的频繁活动之下,出台了一部《伊斯兰宪章》,并且在国民议会上一致通过。

所谓的《伊斯兰宪章》,其目的就是针对“布托宪法”的。而且,根据《伊斯兰宪章》的设定,宗教的权力远远大于了宪法的权力。

此后,阿里·布托又开始大力推行土地改革,但是这些政策引起了大地主们的强烈不满。至此,大地主、反对党以及宗教界各方势力,都联合起来对阿里·布托进行反对。由此引发了各种反对浪潮,比如罢工甚至大规模骚乱等。

到此时,阿里·布托的改革走到了危险的局面。

但是,在这样的关头,阿里·布托并没有打算妥协,他为了继续推行改革,最后不惜动用军队来控制局面。结果,冲突不断,导致了流血事件的不断发生。在这种动荡和混乱中,阿里·布托的改革也无法进行,国家经济也开始出现停滞局面。人们对阿里·布托的信心全无,如此困局,只有进行重新大选一条出路。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阿里·布托知道必须在乱局中确保军队的稳定,坚决不能出现军事政变的意外事件,倘若如此,那么对巴基斯坦将会有灾难性的影响,当然对自己的政党也是极其不利的。故此,阿里·布托决定对军队的军官进行调整,提拔新军官,以制衡资深军官。

这一步棋,从“帝王术”的角度来看,是没有错的。但是阿里·布托这一步棋没有走好,原因是他看错了人。他提拔了一个人叫齐亚·哈克。此人是第三军的军长,此人一段时期以来,在言行之间一直对阿里·布托表现得格外忠心。阿里·布托就提拔齐亚·哈克做了陆军总参谋长。

齐亚·哈克

但是,噩梦正是在此时开始的。

在阿里·布托把自己的身家都压在齐亚·哈克身上的时候,齐亚·哈克也正在策划另一场阴谋,而且是针对阿里·布托的。

结果,时间在1977年7月5日,连反对阿里·布托的人,都没有想到,阿里·布托政府会在这么快的时间之内倒台。这天,齐亚·哈克秘密率领军队控制了道路、电台等,然后把总理府邸包围,如果不是一名心怀正义的警察冒险闯入告诉阿里·布托,阿里·布托根本不会想到齐亚·哈克会背叛自己。

当时他的警卫和警察都劝阿里·布托逃跑,但是阿里·布托却拒绝了,他选择了留下!

不久,叛军攻入,阿里·布托被逮捕、软禁。

巴基斯坦暂时进入了齐亚·哈克的军事统治时期!齐亚·哈克废除了“布托宪法”,巴基斯坦又进入军事管制模式。

但是齐亚·哈克不过是个军人,根本没有什么政治才干,除了军事高压手段,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政治策略。比如,在齐亚·哈克当权不久,巴基斯坦就发生了一场洪灾。一次自然灾害就把齐亚·哈克难倒了,或者说一次自然灾害就让齐亚·哈克的浅薄无能暴露无遗。当时,灾害发生后,齐亚·哈克的做法不是积极救灾,而是鼓吹这是因为阿里·布托的暴行引发了上天的震怒,所带来的惩罚。但是与之相反的是,阿里·布托的家人则带着人赶赴灾区,救助灾民。

两者相比,高下立见。

人们和其他政党不顾齐亚·哈克的军事威胁,纷纷出面为阿里·布托奔走,齐亚·哈克迫于舆论压力暂时释放了阿里·布托。

齐亚·哈克

但是,军人出身的齐亚·哈克自知在政治上不是阿里·布托的对手,所以他是不能容忍阿里·布托在外自由活动的,所以他要设法处死这个对手。

不久,齐亚·哈克终于找到了一个借口,令人把阿里·布托逮捕。

逮捕的罪名是:阿里·布托参与了谋杀艾哈迈德·拉扎·卡苏里的父亲。

但是,这次齐亚·哈克仍然没有得逞,原因是法院经过调查,发现证据不足。但是,齐亚·哈克并不会因此而善甘罢休。

随着大选日子的不断迫近,齐亚·哈克非常着急,再次故伎重演,以之前的罪名把阿里·布托抓捕,不过这次他又给阿里·布托添加了一条罪名,即叛国罪。此罪当然是“莫须有”,不过是把东巴分裂嫁祸于阿里·布托而已。

但是当时情况紧急,救援的人也束手无策,在齐亚·哈克蛮横的操作之下,最终法院被迫判阿里·布托有罪,并且以绞刑处死。

对于巴基斯坦的历史,1979年4月4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这天,在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监狱,监狱长和狱警打开了一间单身牢房,监狱长用低沉而尊敬的声音说:

“时间到了,请吧,阿里·布托先生。”

阿里·布托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和头发。接着,狱警反绑了他的双手。

阿里·布托就这样,走向了刑场。

刑场上立着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大的绞刑架,绞刑架上垂着致人死命的绳索。

面对绞刑架和绳索,这位巴基斯坦曾经的总统和总理——阿里·布托先生将被处以绞刑,在行刑前他大声而深情地呼号说:

“真主!救救我吧,因为我是一个无罪之人!”

阿里·布托陵园

阿里·布托说完了人生最后的这句话后,就被绞刑处死了。但是,虽然他死了,巴基斯坦的民主改革之路,却并没有结束。巴基斯坦的人民没有忘记他,无数人在大声念着《古兰经》为阿里·布托的灵魂祈祷。

最重要的是,阿里·布托的使命并没有结束,他的女儿还将续写他的传奇。

(文/说历史的女人·绿火)

群贤毕至

访客
颜于乘鸾 颜于乘鸾2024-02-21 08:16:39 | 回复 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先是被推举为信德省青年阵线主席。不久之后,因为阿里·布托在知识分子等阶层深受爱戴,影响逐渐增大,引起了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的伊斯坎德尔·米尔扎的看重和赏识。1958年,为了参加联合国的海洋法会议,巴基斯坦派出了代表团,阿里·布托被总统任命为代表团的团长。伊斯坎德尔·米
孤央时窥 孤央时窥2024-02-21 07:49:08 | 回复 托协助总统,大力支持土地改革、制定宪法等,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工作,成为阿尤布·汗极其得力的臂膀。但是他们的友好搭档,却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1965年印巴战争之后,双方在1966年签订了一个停火协议叫“塔什干宣言”——有关该宣言是在苏联总理柯西金的“调停”之下签订的,但是宣言内容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