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92年5月,考古学者在扬州市西北8公里的邗江县甘泉乡,清理一座东汉早期砖墓时,发现了一件类似于今天的游标卡尺的青铜卡尺。
改青铜卡尺由固定尺和活动尺构成,固定尺上端有一鱼形柄,中间开一导槽,槽内置一能旋转调节的导销,循着导槽左右移动。在活动尺和活动卡爪间接置一环形拉手,以便便系绳或抓握。
使用时,左手握鱼形柄,右手牵动环形拉手,左右拉动,既可测器物的直径,又可测其深度以及长、宽、厚。只可惜因年代久远,卡上刻度和纪年铭文,都已锈蚀难辨。
而之所以说它是王莽时代的产物,那是因为晚清吴大澄著作《权衡度量实验考》和容庚著作《秦汉金文录》中,都有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铜卡尺的有关记载,书中共收录卡尺拓本五件。
青铜卡尺
除此之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北京艺术博物馆还各收藏一件青铜卡尺,并有计量刻度和纪年铭文,因其均系征集而来,出土地并不像邗江县甘泉乡出土的这件这么明确,而甘泉乡姚湾村,位于汉广陵国郡城西北,这里曾是两汉诸侯王、贵族墓群的丛葬区域所在。所以,青铜卡尺最迟在王莽时代已经发明并运用于实际。
基于此,众多爱好历史穿越的网友,纷纷将这个古老的青铜卡尺,算作了王莽是现代人穿越过去的一个证据。但是,事实真的是王莽从现在穿越,发明了青铜卡尺吗?其实并不是,因为两汉时期的科学与技术,辉煌灿烂,不止青铜卡尺,还有许多都远超你我想象,让我们这些生长在科技时代的现代人,瞠目结舌,赞叹不已!
王莽
造纸术与指南针别的先不说,我们先说说改变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和指南针。众所周知,造纸术是东汉时代的大宦官蔡伦发明的,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蔡伦是造纸术的改造者。而造纸术的发明时间,起码在蔡伦前100多年。
1933年,考古学者黄文熙在新疆罗布诺尔附近的烽燧遗址中,发现4*10c++m的小纸片,而在纸片的旁边,是公元前49年到公元前8年的木筒。而在这之后的1942年,考古学者石璋如、劳幹,在河西走廊的额济纳河旁的烽燧中,发现两枚公元93年和公元98年,揉成团的纸张,相同年次的木筒也存在。还有1978年,宰陕西扶风前汉古窑中发现的三张被考定为汉宣帝时代的纸片。这些都足以说明,影响世界的造纸术,在前汉时代已经发明,而后汉时代的蔡伦对此进行了改造。
造纸
接着我们再说说指南针,当然指南针的发明,并不在汉朝,而是在以后的宋朝,但是它的前身司南,在两汉时期已经出现,而关于磁石的记载,在要在更久远的以前了。
如《管子》的数篇中“山上又磁石者,其下有金铜。”《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铁,或引之也。”《淮南子》中“磁石之引铁”等。至于司南,汉代王充的《论衡》中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可见在两汉时期,现在物理中的磁学,已经能够被人民初步运用于生活,进而产生了后面的指南针。
司南
指南车背后的机械技术说到这里,那我们就不能不提一下,跟指南针只有一字之差的指南车。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原理却完全不同。关于指南车的记载,最早要追溯到黄帝大战蚩尤时期,但是,这毕竟是上古时期的事情,可信度不高,而真正的指南车,据《宋书》记载,为东汉时期张衡制造。
书中记载“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一至于秦汉,其制无闻,后汉张衡始复创造。汉末丧乱,其器不存.魏明帝青龙(中令博士马钧又造之”。
晋时崔豹所著《古今注》称三国时扶风人马钧因指南车失传,又重新按古法制成指南车。从这两段史料中,我们可以肯定张衡制成的指南车,在一百多年后马钧又重新制出。
指南车
《宋史·舆服志》中对指南车的结构和各齿轮大小和齿数都有详细记载,可知指南车的内部结构是齿轮装置,与机械运动有关,跟指南针无关。车上人形朝南定向,车型方向转变而木制人形朝南姿态不变,所谓的“车虽回转,所指不移”
当然关于汉朝的机械技术,不仅仅只有一个指南车,还有利用轮带装置提高纺织业效率。宦官毕岚根据虹吸原理发明的引水装置渴乌、翻车,后来发展为龙骨车。极大地增加了土地灌溉效率。《后汉书》记载:又作翻车渴乌,旋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龙骨车
利用水流力量来自动舂米的水碓,《新论·离车第十一》记载:伏义之制杵臼之利,万民以济。及后世加巧,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又复设机用驴骡、牛马及投水而舂,其利百倍。
两汉时期,炼钢技术渗碳法已经发明,精炼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杜诗创造发明水排,也就是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冶铁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水碓
测量术的成就说完了机械技术,让我们再次回到青铜卡尺的话题,两汉时期的测量术,不仅仅有青铜卡尺。定规、圆规、测尺、测角仪、水准器都已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特别是水流量的正确测定,促进了国家治水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而关于测量术的另一个应用,则是计里程车的发明,跟现在的计程车原理一样,在车上装置两个相对而立的木制人形,按照车轮转动次数,行程满一里击鼓一次。原型在东汉时代画像石上可以看到,等到了西晋,天子的配车,第一辆是指南车,第二辆便是计里程车。
计里程车
浑天仪及天文学两汉时期的测量仪器,除了上面所涉及的,还有一类非常重要的观测仪器,那就是天文方面的观测仪器。最著名的当属张衡根据汉朝前期的天球仪,制造的浑天仪,它是现知的世界上最早的,观测天体运动的精密仪器。利用水的动力追踪天体,同样利用流水力学原理,调节水位高低与水位测量时间,也就是所谓的“漏刻”。
晋书记载:张平子既作铜浑天仪,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伺之者闭户而唱之。其伺之者以告灵台之观天者曰“璇玑所加,某星始见,某星巳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也。
又记载:张衡又制浑象。具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列二十四气,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纬。以漏水转之于殿上室内。星中、出、没与天相应。
浑天仪
而之所以命名为浑天仪,是因为张衡属于浑天家。关于中国宇宙论的主体理论,从汉到晋,至少有浑天、宣夜、盖天、方天、轩天、穹天6种学说,前三中均是汉朝学说,其中浑天和盖天之间争论很大。盖天主张天圆地方,浑天认为天如鸡子,地如中黄。可见当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地球是圆的的认识。
而观测天文后的实际应用,主要是表现在造历上,进而指导农业生产,虽然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中心的二十四节气,本质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汉武帝太初元年,还是制定并颁布了推算更加准确周密的太初历。
张衡
太初历算定一个月的日期为29日又43/81日。接着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等人制作天球仪。而后有刘歆的《三统历》,中国史书上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然后贾逵改良天球仪,加黄道、最后张衡制作精密的浑天仪。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天文学家张衡还发明了地动仪,《后汉书》记载: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地动仪
最后还有一点,灵帝时期,刘洪发现岁差运动原理,把日月食回归年的长度定为365.2462日,误差为370余秒,并首次给出白道和黄道约成古度6°1′的交角。测出的近点月的长度为27.55476日,和现在的测值27.55455日相差甚微。
对于五星会合周期的测算,刘洪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东汉四分历和乾象历的数值分别为:木星,398.846日和398.880日(误差0.038日和0.004日);土星,378.059日和378.080日(误差0.033日和0.012日);金星,584.024日和584.021日(误差0.102日和0.099日);水星,115.881日和115.883日(误差0.003日和0.005日);火星,779.532日和779.485日(误差0.405日和0.452日)。
高超的数学能力刘洪之所以能将天文数值算的那么准确,除了精准的观测仪器外,还需要高超的数学能力。不关是天文学需要数学基础,就连国家机能、租税征收、经济生活,无不与数学有关。
而有关古代中国著名的数学书籍,除了传说周朝所遗的《周脾算经》,孙子所著的《孙子算经》外(现在认为是六朝时代所作),最早的就要数两汉时期的《九章算术》了。
《九章算术》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除此之外,有了首次0的表示,提供了圆与球的相关计算法,求得圆周率为3。等到三国时代,圆周率已经计算值3.14。
九章算术
另外东汉徐岳著作《数术计遗》中,记载有类似于今日算盘构造的计算工具,所以汉朝时,可能已经有了原始的算盘。而今日通用的十进制,在《数术计遗》已经有相应记载:分小中大三种计数方法,小数依十进递进至十万为亿,十亿为兆。中数万万为亿,万万亿为兆,大数万万为亿,亿亿为兆。因此汉朝的最大数字已经发展为万万亿。
炼丹练出来的化学知识《史记·封禅书》记载:丹砂可化为黄金。这是经过燕、齐方士练不老药而起,到汉朝时,已掌握了将普通金属变为贵金属的炼金术,并将起与周易理论、黄老之道结合,形成了中国最古的炼金著作《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
医学知识虽然炼丹发明了炼金术,但是并不能延长人的寿命,延长人的寿命,离不开发达的医学知识。两汉时期,不仅名医辈出,而且医学方面的书籍也非常丰富。
《史记·淳于意传》中记载了25例医疗记录。内含妇人6例,小儿2例。著名的《皇帝内经》也是正在西汉前后整理编集完成。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系人体生理、病因、病理等基础医学,以及养生等高深理论。
黄帝内经
《灵枢》则是解刨和针灸等物理疗法。针灸是根据经验,用加热金属针刺激某个刺激点,进而引起特异反应受到治疗的效果。解刨学方面,《汉书》记载有王莽用死囚尸体进行解刨,以便进行医学研究的记录。而《皇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的相关知识,也全部是从解刨中学来的。汉末名医华佗,更是著名的外科圣手,发明麻沸散就是为了做手术用,最后因为要在曹操头上做手术而被杀。
华佗
而汉朝另一名医张仲景,结合自己的行医经验,著有医术结晶《伤寒杂病论》,书中详细记载了各类病症治疗药物处方113例,397法。是中国最古老的临床治疗文献,中国医学最有价值的药物疗法权威著作。其同一病因,症状存在个别差异,药物调和需结合个人体质的医学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医学的基本常识。
除了上述的《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外,还有一本东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这本书跟《黄帝内经》一样伪托古人),是中国最早的实用药物书,书中共计包含植物、动物、矿物365中药物。因为这本《神农本草经》的出现,后世便有了以“本草”为名的体系性的独特学问发达,比如明朝的《本草纲目》等。
结语综上所述,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辉煌灿烂。而这些惊人的科学技术,从不同的方面,有力的提高了生产力,进而成就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