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客帝国图纸

黑客帝国图纸(黑客帝国概念图)

hacker hacker 发表于2022-07-14 11:13:36 浏览14 评论4

4人参与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电锯惊魂2详细剧情

警探埃里克·马修与他年轻叛逆的儿子丹尼尔争吵后,警局呼叫他到竖锯所设计的命案现场作调查,发现他的名字被写在墙上。受害者被一个致命的铁制面罩夹住头部而死亡,面罩上标示著威尔森钢铁公司的标志,马修便召集了SWAT来到此公司的废弃工厂,此工厂为竖锯另一个藏身处。

里面有一个摆放多台电脑的控制室,荧幕画面显示著许多受害者受困在一个充满毒气的屋子里,而其中一个受害者就是他的儿子丹尼尔。电脑旁边有一个计时器,标示著受害者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存活。

竖锯就在那工厂里,静静地坐在办公桌旁,因为罹患癌症,看起来非常衰弱。他告诉马修如果他能与他坐下来长谈,他儿子就能安然无恙。

在毒气的屋子里,除了丹尼尔,阿曼达也在现场(第一集戈登医生回忆里的唯一幸存者)。逃生的出口会在三个小时后打开,但是沙林毒气正在屋子里蔓延,除非他们能找到解毒剂,否则将会在两小时内死亡。其中一枚就在房间内的保险箱里,打开的关键就在“每个人思想的背后”。

泽维尔(毒贩)不顾警告试着用钥匙打开房门,结果触动门上的手枪机关,射杀了正从猫眼向外窥探的葛斯(盗用公款犯)。

马修正与竖锯对话,试着争取时间追踪讯号的来源。此时受害者正在屋子里找寻解毒剂,他们在地下室发现留言给欧比(纵火犯)的录音带,得知欧比正是协助绑架他们的人。欧比试着爬入一个火炉拿取解毒剂,结果触动机关而被烧死在火炉里。

不久他们发现留给泽维尔的录音带,内容有关泽维尔因贩毒受到竖锯的谴责。房间有一个装满注射针管的大坑,其中一支栓有打开屋内壁柜的钥匙。然而泽维尔并没有自己跳下寻找钥匙,反而把阿曼达丢进去。阿曼达最终找到钥匙,但泽维尔未能及时开门,解毒剂也因此消失了。

竖锯透露,屋子里的人全都是马修警探陷害的罪犯,如果他们发现丹尼尔就是他的儿子,对丹尼尔将会极为不利。马修无法忍受竖锯漫无边际的谈话,决定把他所设计的机关图纸毁掉以此胁迫他,但竖锯不为所动。

泽维尔脱队自行找寻线索,发现葛斯的脖子后面有一个上色的号码,得知密码就在脖子后面。泽维尔杀了乔纳斯,得到他的号码,继续找寻剩下的四位受害者。此时,他们得知丹尼尔就是抓他们进牢的警探的儿子(线索在一幅照片后面),接著罗拉因毒气而身亡。

艾迪森蹒跚的来到一个房间,看到一只玻璃盒子里装有解毒剂,去拿时却无法抽手而卡在盒子里。泽维尔听到艾迪森求救的呼喊,只记下她脖子后的号码就离开了,艾迪森失血过多身亡。之后泽维尔发现丹尼尔的真实身分,追捕他和阿曼达。

马修从荧幕上看到这一切,失去控制开始殴打竖锯,最后持枪威胁他带他去那个屋子。他们离开之后,科技小组发现讯号的来源也跟着前往。

扩展资料

幕后故事:

《电锯惊魂》是那种典型地被期望拍摄续集的电影,因为在其结尾,虽然谜团已经被揭开,但仍然有大量的疑问等待着制作者去解答。曾经有许多热心影迷写信到制片公司询问一些故事的细节,而例如“竖锯”的身份等基础的问题也的确需要有人为他们做出解答。

从制片公司的角度来看,为做一部独立制作,《电锯惊魂》的成本仅仅120万美元,但是出色的创意和精良的制作掩盖了所有低成本的粗糙,全球票房超过1亿美元,这也为影片的续集埋下了伏笔。

原作的导演詹姆斯·温是位马来西亚华人,在执导这部处女作时仅仅27岁,编剧同时担任主演的雷·沃纳尔也未到30岁,原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这种年轻的创造精神,在续集里他们退居幕后担任执行制片人,将导演的工作交给了更年轻的仅有26岁的达伦·里恩·鲍斯曼。

鲍斯曼原本是位音乐MV和广告片导演,该片同样也是他的电影长片处女作,他希望这部续集能够更加侧重变态杀人狂的内心描写,令影迷更加深刻地了解疯狂背后的东西,同时也对影片最后的结局讳莫如深,并解释说这也是影片最大的吸引力之一。

雷·沃纳尔担任该片的编剧,而之前他是活跃在澳大利亚银幕上的演员,直到2000年他在《黑客帝国2》露面并以这部影片进入美国电影圈。在该片里,他显示出过人的编剧才华,当然他同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本行,在该片中客串了一个小角色。

该片导演达伦·里恩·鲍斯曼在堪萨斯州长大,以极高的热情跻身于戏剧社团。他曾进入堪萨斯大学学习戏剧和电影专业,二年级时转学至奥兰多的电影学院。鲍斯曼在佛罗里达州时开始创作和拍摄恐怖短片,来到洛杉矶后,鲍斯曼涉身电视界,执导音乐电视和商业广告,逐渐出落成为一名独立导演。

鲍斯曼说,在他看第一部《电锯惊魂》时,完全被悬疑惊悚的情节深深的吸引了,被现实境遇所迫,这些真切的人们不得不变成魔鬼,这次,他们要聚焦于那个变态杀人狂,让第一部影片的粉丝看到他真正的面目。重新归队的原班主创人马,更高的预算和更高的热情,所有人的目标就是超越首部《电锯惊魂》。

与第一部紧张、复杂、惊险、通过闪回逐渐解开谜团的剧情相比,续集直白了不少,因为除去了神秘的面纱且凶手已知,冲击力自然也减半,不过,续集的最大保证是绝对加倍地血腥——极尽折磨的新手段。

原班人马的回归,包括第一集中被凶手戴上铁头盔, 从人肚子挖出钥匙求生的那位,要满足观众万圣节嗜血的愿望,是绝对足够了。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延续《电锯惊魂》似的叙述角度,电影仿佛更像是一部角色扮演游戏,它不光完全从受害者的角度来讲述案情的发展,让观众通过这种视角身临其境,和受害者一同感受痛苦,也同受害者一起拼命寻找蛛丝马迹,希望逃出生天。种种未知的元素激起无限恐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锯惊魂

什么是软件设计?

什么是软件设计 ?就笔者的观点来看:软件设计是采用编程或脚本语言优雅地表达并解决现实需求的一门科学和艺术。优雅地表达想传递的意思是,所设计出来的软件应当能容易被人理解、方便扩展和维护。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软件设计首先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解决用户需求的软件科学。既然是科学,不可避免的要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比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编程语言等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所传授的知识。科学知识或许更加容易被量化,拿数据结构为例,一种算法比另一种算法是否更优可以从算法的时间冗余度和空间冗余度进行衡量。

除了科学的部分,软件设计还涉及艺术的范畴。既然是一门艺术,那就一定存在欣赏的问题,也就意味并不是每个从业人员都能欣赏这种艺术,而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且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后才能欣赏它。由于设计中艺术的非直观性,造成其在现实中不容易被量化,因此难以形成相应的评估准则,进而造成在软件行业容易被忽视。试想想,大学课程有多少内容是在教我们将软件设计当作艺术进行欣赏并追求?

好的软件设计能相对方便(甚至是很方便)地实现新的需求问题。需求分析是告诉我们做什么,其显然非常的重要,而设计更多地涉及怎么做更好。既然对于设计的好坏不能完全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衡量,那如何去评价一个软件设计的好坏呢?或者在进行软件设计时,如何去思考以做出一个好的设计呢?这可以通过对一些软件设计原则的把握来做到。设计原则可能有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项目都要同时满足所有的设计原则,另外,不同的项目其特性有可能使得有些设计原则并不适用。另外,设计原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因项目的特点又可以抽取出另外的设计原则。笔者将在后续的文章中阐述日常工作中所遵守的软件设计原则。

软件设计是一个不断提炼和抽象的过程。说它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是因为在设计之初会想到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在设计工作没有深入之前,并不能发现它们有些是重叠的,或者有些根本就不需要考虑。随着设计的深入,会从众多的因素中得到其中的关键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付之于实践。设计也是一个抽象过程,需要从众多的表象中找到它们的共性,通过表达共性从而最终描述每个个性,而不应当局限于直接去描述每一个个性。设计的深入过程并不只是一味地思考,除非设计者以前有过类似的设计经验,否则设计过程通常需要进行一定的代码编写工作,以辅助思考,这一点对于开发软件架构师(系统架构师不包括在内)也应当是一样的。

软件设计是一个创造模型的过程。通过对需求的理解和抽象,好的设计将最终构造出一个模型,而且这个模型与现实世界的某样东西可能是相类似的。这个模型除了实现了用户的需求,还向他人展示了她自己是什么模样以及可能会如何行事。打个比方,如果有人发明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他如何最为有效地表达这一新的交通工具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是直接拿一张图纸给他人并说你看看图纸就知道了好呢?还是打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比方好呢?显然,后者更好。如果他说这个新的交通工具与现在的轿车很像,只不过,如此一来,听众马上就会想,这个新的交通工具有四个轮子、也有方向盘等等。显然,后者能很快地让听众利用其生活经验快速的接收信息,而好的软件设计也应当做到这一点。软件设计时的模型创造过程,其实就是赋予软件代码生命的过程,由此看来一个好的设计应当是 有生命的。

软件设计是一个做选择的过程。人有时没有选择反而轻松。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只拿到了一个offer,他可能没有选择单位的烦恼,不论单位好坏都去报道就是了。但是,如果他拿了两个offer,选择的烦恼也就有了 是去A单位好呢?还是B单位好?不幸的是,软件的设计过程往往存在......余下全文问题二:计算机软件设计这个属于什么专业? 计算机软件设计属于 IT(Internet Technology)专业。

户件设计是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出发,根据需求分析阶段确定的功能设计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划分功能模块、确定每个模块的实现算法以及编写具体的代码,形成软件的具体设计方案。

软件设计是把许多事物和问题抽象起来,并且抽象它们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将问题或事物分解并模块化使得解决问题变得容易,分解的越细模块数量也就越多,它的副作用就是使得设计者考虑更多的模块之间耦合度的情况。问题三:软件设计工程师主要是做什么的 软件设计师能根据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要求,按照系统总体设计规格说明书进行软件设计,编写程序设计规格说明书等相应的文档;户织和指导程序员编写、调试程序,并对软件进行优化和集成测试,开发出符合系统总体设计要求的高质量软件;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科幻电影名---讲述的是:地球科学家收到了来自外星的信号,然后科学家发现这个信号组是一个机器图纸----

影片是:《超时空接触》,确认无误。

影片概述编辑

《超时空接触》是好莱坞所拍摄的科学含金量最高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与之相比,那些全球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电影,如《星球大战》系列、《未来战士续集》及《黑客帝国》等,过于天马行空,只能算是狂想片。由于该片系当今好莱坞一群超级精英制作,剧情丰满,表演精湛,视听效果上乘,全球票房高达1.66亿美元

望采纳,谢谢

maya和3dmax有什么区别?

3DMAX和MAYA都是综合三维软件,功能强大,学好一样找工作绰绰有余,区别就是3dmax在行业里更多的公司拿来做游戏和室内设计(不代表它不能做电影哈,很多电影特效都是用3dmax做的),而MAYA在行业里更多的公司用它来做动画和电影特效(用MAYA做游戏的公司同样不少)。想学好它们,你可以在“绘学霸”网站找免费视频教程【点击进入】完整入门到精通视频教程列表: ;tagid=307zdhhr-3y1r-59951428

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考虑报一个网络直播课,推荐CGWANG的网络课。老师讲得细,上完还可以回看,还有同类型录播课可以免费学(赠送终身VIP)。

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话,建议还是去好点的培训机构,3dmax和MAYA培训实力和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几的大机构,推荐行业龙头: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国直营校区面授课程试听【复制后面链接在浏览器也可打开】:

王氏教育在“三维模型动画/游戏制作/影视特效”领域的培训机构里是国内的老大,且各校区都是总部直营的连锁校区。跟很多其它同类型大机构不一样的是:王氏教育每个校区都是实体面授,老师是手把手教,而且有专门的班主任从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学习模式,提升会很快,特别适合基础差的学生。

大家可以先把【绘学霸】APP下载到自己手机,方便碎片时间学习——绘学霸APP下载:

量子物里有上帝掷骰子吗,相对论有时间的形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是关于量子论的故事。量子论是一个极为奇妙的理论:从物理角度来说,它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最为激烈的争议和关注;从现实角度来说,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从科学史角度来说,也几乎没有哪段历史比量子论的创立得到了更为彻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基本观点和假说至今没有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中去,这无疑又给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将带你做一次量子之旅。我们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我们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你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你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书中以极具诙谐但又不乏科学严谨的口吻叙述了经典物理和量子力学的碰撞,以及量子力学从无到控制整个微观世界的艰难发展历程,回顾了一些我们曾经学过的经典实验。

---------------

读《时间的形状》

第一部分:概览

前不久,买了本超级好书《时间的形状》,读后忍不住拍案叫绝。

一直以来,我都关注科普类书籍,但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名号越大的科学家,写出来的东西越难看,像霍金那本风靡全球的《时间简史》,我就觉得徒有虚名。以我这样坚持苦心钻研的理科生,都看不懂一两成,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买了去也只是当摆设。后来我读了美国记者约翰·霍根(John Horgen)写的《科学的终结》,还有香港商人曹天元写的《上帝掷骰子吗》,才发现业余写手写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妙趣横生,让我受益。而这本《时间的形状》横空出世,更让我觉得震撼!

前段时间,我废寝忘食,埋头苦读,在作者的引导下,或闭目沉思,或伏案推演,享受着思维游戏的盛宴。结合小舅子的高中物理教材和向义和编的《大学物理导论》,我终于将全书顺利读完,并在每一处有感悟、有疑惑、有建议的地方都做了批注。激动之余,我忍不住给作者汪洁的博留言,赞其是“古今中外科普写作第一人”!

全书可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第五章)遵循历史线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相对论。这部分是知识铺垫,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借助中学物理知识和一点点的想象力就可以理解和领悟。在此,我也要像作者一样高声疾呼,相对论绝不是什么玄妙的知识,普通大众都应可以理解。记得几年前和单位同事的一次聚餐,我跟其中一个(学阿拉伯语的大学毕业生)说:“我今天读了一下午的狭义相对论,觉得有些明白了。”这位同事立即以一种疑惑和不屑的眼神看着我,说:“全世界都只有几个人懂,你能明白?”我希望以后类似这样的对话越来越少。

第二部分(第六章)别出心裁地讲述了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和一段让人心酸的文革史,这貌似与科普无关,但实际上与主题密切相关,因为科学是经世致用之学。巧合的是,爱因斯坦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给罗斯福总统的信就改变了世界,他也差点成了以色列的总统。他对社会主义很有研究,对计划经济和集权主义非常反感。我由此也想到了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对相对论的攻击,还有那个“一百个0加起来,还是0”的故事。爱因斯坦的一些遭遇,和他的中国弟子们在中国的遭遇,是如此相似。科学理论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科学家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实在是人类的悲剧。

第三部分(第七章-第十章)对在相对论基础上得出的宇宙观进行了一些引申,内容涵盖了当今各类科普书中诸多时髦的概念,比如时空穿梭、星际旅行、星际贸易、光锥图、果壳宇宙、定域性和实在性之争、超弦理论等。这些都无法再用中学物理知识解释,一般人的智商也很难完全理解,只能是了解一些基本的思想,总之,这部分适合当故事看,某些章节读不懂,或者不感兴趣,完全不影响对其他章节的阅读,也不影响对于相对论的掌握。

第四部分(后记)是作者的自白,太精彩了!作者为了写这本书,废寝忘食,耗尽心血,而且不计报酬。作者一颗献身科普的拳拳之心,实在让人感动,兹将作者最后一段让人动容的话摘录如下:

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之一是,在我老得快要死掉的时候,收到几张全世界知名的科学家的信或者卡片或者电子邮件什么的任何东西,上面说:年轻的时候曾经看过您写的一本好像是科普类的书,虽然名字和内容现在都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是我记得我当年看完以后就毅然投身物理学,以至于有今天的一点点小成就,非常感谢您,祝您一路走好。

如果真有这样的一天到来,我想我会带着非常愉快的心情上路,这远比能睡进豪华骨灰盒,住进豪华墓地来得重要得多。

第二部分:收获

我之所以对该书如此痴迷,是因为它给了我实在太多的收获,兹列举如下,作为自己学习的一个总结:

一、领悟了奥康的剃刀原理(书中叫奥卡姆剃刀原理)。以前从一本含混晦涩的哲学书里看到这一概念,没搞明白,也没留意,而本书中作者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让我领悟。

二、学习了辛普森佯谬。一个简单却很有意思的佯谬,以前孤陋寡闻,现在第一次听说。

三、纠正了头脑中“伽利略去世和牛顿出生是同一年”的常识性错误,知道了儒略历和公历的区别。同时,经进一步查证,确定了麦克斯韦去世和爱因斯坦出生是同一年。四位前赴后继的科学伟人,竟然有如此巧合。

四、了解了一种巧妙的测量光速的办法:索菲的旋转齿轮法。真的很巧妙,而且很好懂,想不通为什么不写进高中教材。

五、终于理解了麦克尔逊-莫雷试验的原理,尤其是其控制误差的思想令人拍案叫绝。

六、真正理解了惯性系、非惯性系的概念,从而真正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中学五年的物理学学习,居然一直以为牛顿运动定律自然成立,从来没思考过非惯性系的概念。后来读《大学物理导论》一书时知道了还有不符合牛顿运动定律的反例,也就是非惯性系,但没深入思考,在书中提到“惯性力”这个概念时,我居然在其中批注道“提出这个假想概念毫无意义”。但这次结合本书,又查了网上的几篇论文,我终于把这一堆乱七八糟的概念彻底想通了,真的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中学的物理真他妈的白学了!

七、真正理解了“物理规律保持不变”这句话的含义。以前总觉得这句话比较玄,以前的书里也从来没就这句话做过解释。本书举了个简单例子,就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含义是如此简单。

八、真正理解了狭义相对论。掌握一个勾股定理,就完全能自行推导出洛伦兹变换公式,一般先推“时慢”,再推“尺缩”。比较难理解的“车库佯谬”(书中称“长棍佯谬”),我觉得自己也差不多能想通了。说实在的,就狭义相对论这点东西,高中生完全可以理解。要不为什么小舅子的高中物理教材里都有这方面的详细介绍呢?很遗憾的是我以前上学时的物理教材中没有,而市面上那些科普类书籍又都写得太差,导致我到今天才彻底弄明白。

九、理解了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这一收获是空前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想通,甚至一度以为广义相对论是玄学,但结合这本书,并参照小舅子的高中物理教材后,才知道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很容易理解。当然,鉴于更深的广义相对论牵涉到非欧几何,这是我的盲点,所以我认为自己对整个理论只懂了三成,第一成是等效原理,第二成是引力或加速度能使光线弯曲,第三成是圆盘实验。但就这三成,恰恰是最基本的思想。非专业人士理解广义相对论,也就需要了解到我这种程度即可。小舅子的高中物理教材暂时只介绍到第二成的内容。

十、以前单知道光速是物质速度的极限,现在还知道光速也是信息和能量传播速度的极限。

十一、头脑中确立了宇宙中任何物体的在时空中的运动速度都是光速的概念,知道了光速可能是宇宙时空的一个几何性质。但这貌似只是爱因斯坦的大胆猜想,理论上如何推导,书中也没介绍。但这个猜想是如此之美,我同作者一样,不得不相信它。

十二、知道了哥德尔的另一个成就,即在广义相对论中发现了允许时空循环的解。以前单知道他那石破天惊的的“哥德尔定理”(克莱因的名著《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就是专门论述他的这一思想的)。

十三、了解了闵可夫斯基空间,相应地理解了世界线、光锥等概念,名字都很玄,原理其实很简单,中学生都能理解。

十四、更深地理解了双缝干涉实验的意义。

十五、第一次了解了EPR实验、贝尔不等式等概念以及科学界在定域性和实在性之间的争论。

最后还要加上一点收获,即第一次知道中国出了个潘建伟,还有一个黄伯伯。

当然,本书还有其他更丰富的内容,一部分我以前就曾了解,如麦比乌斯带、多维、超弦理论等,因此没列上去,一部分则是我不太感兴趣的,如时间旅行、星际旅行和星际贸易,也没列上去。穿越是目前最为时髦的话题,但我一直认为是在扯淡。即便在理论上有虫洞模型,有哥德尔关于时空圈的解,但由于人类目前的技术及人类体质的局限性,穿越是绝不可能的。我对于此类脱离科学基础的玄学,始终抱有抵触情绪,也没兴趣进一步探讨,这是我的思维和视野的一个局限。

第三部分:亮点

全书的亮点实在太多,我文笔拙劣,只能给出如下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通俗易懂。本书是真正面向大众的科普书籍,作者在全书中讲述了大量深奥的概念和理论,但全部采用最朴实的陈述,最巧妙的引导,让读者易于理解。一个初中水平的读者,理解全书80%的内容完全没问题。很多概念,我以前反复看过很多别的书都没搞明白,但看了本书都能恍然大悟。我实在太感谢作者了!

二、轻松活泼。本书行文,绝不如教科书似的死板。偏深奥的概念,作者经常会来个巧妙精当的例子,让你恍然大悟。过于复杂的思想,作者会设计几个人物对话,如剥笋般层层解析,让你渐入佳境。古今科学巨人,都在作者设计的舞台上做着精彩的表演,随时可以跳出来与我们对话。牛顿带着仅有的两位学生TOM和JERRY做水桶实验,爱因斯坦化身警长侦破泡利和狄拉克的情杀决斗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有限引用的几个数学公式,都是点睛之笔,比宣称一个数学公式都不用的霍金强万倍!

三、风趣幽默。作者有说相声的潜质,里面很多文字都让我捧腹。我只举一个例子,专利员爱因斯坦在局长面前演算洛伦兹公式,让局长大为叹服,但当爱因斯坦惴惴不安地提出要升职的请求时,局长马上板脸正色说要公事公办。在作者笔下,出道前的爱因斯坦居然混得如此之惨,这让我们忍俊不禁。

一个人写科普书写到如此水平,实在是一个奇迹!我实在是佩服到五体投地!古今中外,迄今为止,我真的还没有发现谁写书的水平超过这本书。也许是我阅历有限,没看到更精彩的书,但作者极力赞扬的《上帝掷骰子吗》(作者曹天元)和《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我都觉得其实并不如本书。有人说我这个吹捧太过了,作者本人也谦逊地认为自己比不上曹天元和比尔·布莱森,但我还是坚持认为作者排第一,曹天元排第二,至于比尔·布莱森,我没发现他的《万物简史》特别精彩,第三我愿意给霍根,就是那个小报记者。

总之,《时间的形状》这本书实在太契合我目前的知识水平了,给我的收获实在太多了,给我的震撼实在太大了,所以我尤其偏爱这本书。

第四部分:商榷

越是喜欢一本书,就越会鸡蛋里挑骨头,于是,我也想就书中的一些小小细节与作者进行一番商榷,完全是个人想法,幼稚之处敬请作者原谅。如下:

一、第10页关于奥卡姆剃刀原理的调侃,把“王刚”改为“李刚”可能会更加无厘头。

二、第16页初次出现谢耳朵时,建议做个注释,毕竟不是人人都看过美剧《生活大爆炸》的。起初我怀疑是我out了,但我问了身边其他几位年轻人,貌似也都没看过。

三、第16页,一元二次方程aX2+bX+c=Y,按通用写法,Y应该写成0,否则容易被当做二元二次方程。

四、第21页,按照作者的描述,其对惯性系的理解是“互相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其实这是一个“惯性系对”的概念,而一般物理学教材上的对惯性系的定义(也是传统定义)都是说“惯性系就是指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这两个定义是有本质区别的,传统定义要狭隘得多。比如,两个在传统定义下不是惯性系的参考系,如果互相相对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按本书的的定义,仍可理解为惯性系对,二者遵循的物理规律也确实相同。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静止和运动,没有绝对的速度,也没有绝对的加速度,因此,单独说一个参照系是惯性系或是非惯性系其实都是不科学的,只能说两个参考系互为惯性系对或非惯性系对。也就是说,本书的定义(即“惯性系对”的概念)更加普适,也更加深刻,我是赞同作者的这种理解的。但是,如果作者能对两个定义的异同做一个小小的解释,可能效果更佳。

五、第30页介绍胡克时,只提到了他的弹性定律,其实不妨再提提他第一个发现了细胞。胡克的一生成就卓著(牛顿的成就其实胡克至少有一半的功劳),但不幸的是他性格偏执,更不幸的是与牛顿这样的科学巨匠和卑鄙小人出生在同一个时代,于是被疯狂打压,几乎被历史遗忘。今天的我们,不妨多提提他的一些成绩。

六、第31页关于牛顿的水桶实验,有一点遗憾。水桶实验是牛顿为了证明绝对空间的存在而设计的,但是,既然后来狭义相对论已经否定了绝对空间的存在,那么牛顿对水桶实验的解释肯定应该是错的。那到底错在哪呢?很遗憾,本书没有介绍。我想作者肯定知道“马赫原理”。马赫为了批判牛顿对水桶实验的解释,提出了一个具有相对性思想的原理,即:水桶中的水之所以凹下,并不是水相对于绝对空间在转动,而是由于水和宇宙中其他(所有)物体的相互作用造成。我们可以想象两种情形:第一,如果水桶的厚度达到几公里几百公里(即质量达到一定级别),水不动,而水桶转动,也可能导致水面凹下。第二,水桶还是那么薄,水不动,但宇宙中所有其他物体包括水桶在内都围着水转动,也可能导致水面也会凹下。这个思想深深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多个场合都指出相对论的提出马赫功不可没。值得一提的是,马赫原理无论对于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都有启迪性作用。首先,批驳了绝对空间的存在,引出了狭义相对论。同时,关于物质的惯性质量是来自于与外部物体的相互作用,则引出了广义相对论。马赫原理如此深刻,如此有趣,而又如此简单(初中生大概都能想明白),是科普书籍的绝佳题材,作者居然漏讲了,实在有点可惜。

七、第44页,讲麦克尔逊-莫雷实验时简要介绍了双缝干涉实验,后面第228页又再次提到该实验,前后两次出场,各有侧重,前者是引出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后者是证明上帝掷骰子。但我发现后面对这个实验的概述性介绍居然比前面着笔还多,甚至还有配图,这可能不大符合常规。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双缝干涉实验的人来说,当然应该希望在前面讲得越详细越好。

八、第44页倒数第二行,两处把“麦克尔逊”写成“迈克尔逊”,应纠正。既然全书多处都用“麦”字,那就全部都用“麦”字吧。

九、第46页对于麦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关键点,过于惜墨如金。第47页的图,甚至都没标识一下l、v、c等,也完全没写推演过程,这导致我反复研读了相关部分后还是没懂,最后翻了《大学物理导论》,参考了它的配图和公式推导,才把这个关键点搞明白。其实这一部分仅仅牵涉到的一点中学数学知识,作者完全可以把这个过程写出来。

十、第48页,为了增加趣味性,建议加个八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麦克尔逊至死依旧留恋“可爱的以太”,而且终生为自己的实验引出相对论这一怪物而懊悔不已。”如果还想进一步八卦,可以把历史上那些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故事(即千辛万苦想证明自己的某个想法、结果设计出来的实验反倒证明了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多列举几个,如珀松亮斑、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爱因斯坦EPR实验、贝尔不等式等。

十一、第55页下面部分,作者为了说明光速在任何参考系中都不变,设计了电磁波震荡速度的例子和火车厢报数的例子,但我觉得并不具说服力,因为作者的例子都只说明了频率不变,但决定速度的还有波长。按照经典力学的观点,在一只沿着水面飞行的蜻蜓眼里,水波虽然频率不变,但波速却会随着蜻蜓自身的飞行速度变化而变化,推而广之,当我以光速与一条光线同向飞行时,在我眼里,光变成了一种“驻波”,虽然其频率一直保持不变,但波长却为0,所以速度为0。当然,这不符合相对论观点。总之,在我看来,光速在任何参考系中保持不变这一结论是很难通过传统认识来类比的,也是没法用现实中的例子来解释的,只是因为电磁学实验都不约而同发现了它不变,麦克斯韦方程的美感也要求它不变,最后,连目前最精确的MM实验也无法证明它变了,所以暂时只能当它是一个公理,然后用它来推导其他结论(如“尺缩”和“钟慢”效应)。至于你如何接受这个公理,只能靠你自己去想象,去逼迫自己承认,我无法给你通俗简洁的解释。

十二、第81页,论述空间收缩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居然漏讲了,即“在与运动垂直的方向,无尺缩效应”,而对这一结论恰好有相当简单、而且相当有趣的解释,正适合作为科普书籍的话题,《大学物理导论》中便有一段“火车钻洞”的文字:

设在山洞外有一列火车,车厢高度与洞顶高度相等。现在使火车匀速地向山洞开去,这是它的高度是否和洞顶高度相等呢?或者说,高度是否和运动相关呢?假设高度由于运动而变小了。这样,在地面上观察,由于运动的车厢高度减少,它当然能顺利地通过山洞。如果在车厢上观察,则山洞是运动的,由相对性原理,洞顶的高度应减少。这样车厢势必在山洞外被阻住。这就发生了矛盾。但车厢能否穿过山洞是一个确定的物理事实,应该和参考系的选择无关。因而上述矛盾不应该发生,这说明上述假设是错误的。因此,在满足相对性原理的条件下,车厢和洞顶的高度不应因运动而减小。也就是说,垂直于运动方向上的长度是不变的。

当我把这段文字打出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个解释其实跟网上有名的“车库佯谬”(也就是本书中的“长棍佯谬”)类似,照这么看,向义和的这个证明似乎也不牢靠,也不具备充分的说服力,否则那个“长棍佯谬”倒是可以证明“在运动的方向上长度也不变了”。“长棍佯谬”最终被证明了是佯谬,那向义和关于“火车钻洞”的解释是否可以认为也是一个佯谬呢?我茫然了!

反正,爱因斯坦到底如何证明在与运动垂直的方向上无尺缩效应的,我还真不知道。小舅子的物理教材中只是简单地写道“经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可以得出这一结论”,而本书第71页作者在推导钟慢效应时的一段话也自发地默认了这一点:

当我手上的光子钟来回折腾时,你的飞船就会从A位置飞到B位置,那么我将会看到你手上那个光子钟里面的光子走过的是一条斜线,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光子飞过的路径在我眼里不是斜线的话,光子必定飞到光子钟外面去了。现在我们运用光速恒定不变的原理,因为宇宙飞船上的光子飞行的路线比我手里的光子更长了,也就意味着,当我手里的光子钟“滴答”一次的时候,飞船上的光子钟还来不及“滴答”一次呢。换句话说,当我手里的光子钟“滴答”了10亿次的时候,我看到飞船上的光子钟可能只“滴答”了5亿次。

我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便留有疑惑。虽然说斜线确实要比直线长(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总要长于直角边),光子钟滴答一次的时间确实更长了,但本着想象无极限的原则,我要是大胆地假设飞船上的那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压缩了呢(其本质就是在垂直于运动的方向上发生了尺缩效应)?这样虽然是斜线,但可能跟原来的直线一样长、甚至更短呢!那是不是可以证明钟不变甚至钟变快了呢?

当然,我也知道我这个大胆的假设是没意义的,因为它对于解释世界没有任何用处,甚至肯定会与实验观测相违背。既然没用,利用奥卡姆的剃刀原理,就可以摒弃这个假设,而承认其反面,即在与运动垂直的方向上无尺缩效应。

照这么看,“在垂直于运动的方向上无尺缩效应”这个规律可以当作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基本前提,甚至可以把它跟狭义相对论的另外两个前提条件并列,作为第三个前提条件,而不是像那本教材里说的,是靠严格的数学推导出来的。如果不把它当作前提,我们会发现推导钟慢效应的过程根本就无法自圆其说,而且向义和的“火车钻洞”也有佯谬的嫌疑。

不知道作者怎么看。

十三、第92页提及了上了断头台的路易十六,其实,我个人感觉查理一世这个名字比路易十六更加无厘头。世界的近代史就是以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作为开端,《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是我们以前小学历史课本世界史部分的第一章,我这辈子都无法忘记。如果我是作者,我会倾向于用查理一世。当然,这不算是个问题。

十四、第95页作者列举了几个佯谬,在第120页详细解释了前两个,但对后两个则只是在第270页的后记中给了寥寥几句解释,并建议读者自己上网去搜答案,这不太好。因为网上关于这些佯谬大家都争论得面红耳赤,我们急需作者这样的专业人士给我们经典的指导。另外,作者认为长棍佯谬必须考虑重力对时空的弯曲效应,我却看到很多人都是在狭义相对论层面进行解释的,而且我也比较赞同。不知道作者到底是怎么解释这个佯谬的,希望在本书再版时写进去。至于潜水艇佯谬,太难了,我彻底没想明白,也希望作者能一以贯之地用简单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解一下。

十五、第106页最上面,爱因斯坦在心里暗骂一声文盲,然后说了一些话。这太过突兀!毕竟,爱因斯坦还是赞同消防局长的把电梯开上去引爆这一建议的。所以我觉得爱因斯坦的话应该先肯定一下局长的建议才合理。反正我读到这里觉得挺别扭,我还以为爱因斯坦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

十六、第111页,图5-1是为了说明小球的轨迹在地面的人看来是抛物线。可以再挖掘一下,即:如果电梯是匀速直线下降,则小球的轨迹是斜线,并没有弯曲。只有电梯是自由落体运动时,小球的轨迹才弯曲。但是,电梯匀速直线下降的状态跟引力场并不等价,自由落体的状态才有加速度,才跟引力场等价。也就说明了,只要有加速度,就会看到运动物体的轨迹弯曲现象。

十七、第109页介绍等效原理的这一节总体思路是先说明加速度与引力场等效,再通过思维实验证明引力能使光线弯曲,然后在最后一段只用一句话说“引力能使光线弯曲,既然二者等效,那么加速度也能使光线弯曲”。实际上,要说明引力能使光线弯曲是很困难的,书中那个思维实验并不直观,我翻来覆去的读相关部分并绞尽脑汁思考,还是很难理解作者是怎么得出引力能使光线弯曲的结论的。其实,先论述加速度能使光线弯曲更简单,小舅子的高中物理教材就是这个思路,我一下子就想通了。有空我再把那段文字包括图片发上来。

十八、第115页,Tom说“这地面有点不平啊”,其实,可以加一句解释:如果圆盘足够大,就平了。起初,我还以为这不平会有什么玄机在内。

十九、第176页有个俗语“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像我和作者这样的同龄人也许还知道,但现在的90后读者有谁看过《杨家将》,有谁知道焦赞和孟良的?建议做个小小的解释。

二十、第191页,“结局是往往话讲完了,菜也被吃完了”,这句话跟第2页有重复,可换一个说法。就好像一个笑料,郭德纲可以在不同的剧目中反复引用,但如果在同一剧目中反复引用就不好了。

三十、第226页关于法德足球赛的例子,貌似与主题“上帝掷骰子”无关。不知道作者对此浓墨重彩是否暗藏玄机?如果有,那最好能稍微揭示一下。

三十一、第235页剃刀某位最激烈的知名物理学家,宁愿改行当医生。不知道是谁?建议注明。以前读过一本数学普及读物,作者只要提到科学家,都跟捉迷藏似的,故意不注明姓名,只爱说“某某年,某国的一位数学家做出了什么成就”之类的话,甚至有“某某年,瑞士某科学家推导出了欧拉公式”。我看得火冒三丈,一边也哑然失笑。当然,如果这个人实在不出名,那倒是可以隐去其姓名字号,但作者前面已经说了是知名物理学家,不妨说出来为好,免得让像我这样好奇心十足的人憋得难受。

第五部分:后记

作者在后记中说明了无需列举参考书目。其实,虽然作者没列举,但我在读全书的过程中就把作者提到的一些参考书目整理出来了,如下:

一、《上帝掷骰子吗》(曹天元)

二、《万物简史》(比尔·布莱森)

三、电影《黑客帝国》

四、电影《楚门的世界》

五、美剧《生活大爆炸》

六、美剧《24小时》

七、《从一到无穷大》(伽莫夫)

八、《宇宙的琴弦》(格林)

九、《原子中的幽灵》(保罗·戴维)

十、《不可能的物理学》加来道雄

十一、《银河英雄传说》(田中芳树)

十二、《银河系漫游指南》(道格拉斯·亚当斯)

十三、《三体》(刘慈欣)

十四、《时间简史》(霍金)

十五、《果壳中的宇宙》(霍金)

十六、《大设计》(霍金)

proxmark3easy与RDV2的区别

Proxmark,确切来说是prox(接近的),mark(标签),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不用接触,靠近就能刷的卡片”。现在有把一些IC卡也叫NFC标签的。

Proxmark3(PM3)最先是由老外开发的一个开源硬件,用于破解一些智能卡,IC、ID都能读写。然后有团队开始开发固件和软件,设计改版硬件,维护pm3项目。

现在国内常见的硬件,主要有rdv系列的3个版本,easy、rdv2,还有rdv4。其实easy也属于rdv系列,全称应该是rdv easy,最常见,最便宜。rdv2贵一点,rdv4更贵,国内应该很难买。下文说到的pm3,不做特殊说明的话,都特指pm3 easy版。

官方网站地址:

官方固件和代码开源地址:

iceman(冰人)固件和代码开源地址:

RRG固件和代码开源地址:

现在发展开来,同一个硬件,可以分别刷入3种不同的固件,固件之间有些许差异。

关于抄板

现在网上卖pm3的商家,都在自我标榜是正版,别人都是抄板。

先看下官方的项目文件。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pcb目录即为电路板目录。公开的设计图是Jonathan Westhues设计的初版。设计图部分预览,还有成品图如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是不是和常见的pm3不一样?那就是了,easy、rdv2、rdv4都是基于初版的原理做的改版。猜测应该是elechouse做了最初的改版,elechouse是深圳一家硬件厂商,有研发和生产能力,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查信息。现在常见的pm3上面都带有elechouse字样。套用电脑显卡的说法,公开图纸的原版就是公版,easy、rdv2、rdv4就是开发团队做的私版。

所谓正版,应该是当初开发团队找代工厂生产了一批私版。(毫无疑问,全世界的私版都是深圳做的,根本原因就是便宜)

其它厂家有了公版的设计图,只要模仿私版的外观,就比较容易做出一样的产品,就是所谓的抄板。然而发展到今天,开发团队已不生产easy版,pm3几乎烂大街,我更愿意相信,私版的设计图也已经不是秘密,深圳一些厂家应该都有设计图,只是我们外行人没有。市面上各种外观的pm3应该都是厂家细微修改设计生产的。所以不用纠结是不是抄板,基于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除了外观的差别,总体都大差不差。唯一可能有影响的区别,就是不同厂家的用料可能不同,元器件的优劣,制作工艺的高低,最终影响成品的质量。

Easy版拆解

easy版pm3的特点就是小巧, 元器件全部使用贴片, 电路板的大小和一张IC卡差不多。

铜柱原来是滚花的,被我换成了六角,螺丝也被我换成全铜。

使用M2的铜柱与螺丝,pcb螺丝孔直径约为3mm,pcb板厚度约为1.5mm

主板 + 高频线圈

原谅我偷懒,没有把铜柱和螺丝拆光。实际上主板+高频线圈就这一块板,如果不需要低频线圈,这一块板就能用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正常通信USB连接电脑就能使用,不需要接供电USB。需要去嗅探,没法连电脑,移动使用时,可以用充电宝接供电USB。

高频天线直接是印刷在电路板上的,这样做有一个好处。有部分读卡器禁用异形卡,会做成卡槽,要把卡插进卡槽才能刷卡。此时只要把螺丝全部拆掉,电路板天线部分就能插进卡槽,进行嗅探。

公版电路图里是64K存储,后来升级成为256K,现在基本都是512K,能刷入更大的固件。放大图如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存储芯片 → 品牌:Atmel,型号:AT91SAM7S512,容量:512K(ARM版)

另外一个重要芯片是FPGA芯片(可编程芯片),放大图如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FPGA → 品牌:XILINX,型号:XC2S30 VQG100

(本人非电子专业,以上芯片型号仅供参考)

隔板

隔板上没有元器件,没有任何作用,纯粹就是一个装饰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有部分厂家利用这个隔板的空间,把变色龙的元器件搬到了隔板上,俗称“一体机”。一面带有纽扣电池,方便脱机移动使用,另外一面是变色龙的元器件。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pm3本身带有嗅探功能,为什么还要集成变色龙呢?只能说pm3和变色龙的能力和效果各有长短,同时带着pm3和变色龙,也算是个双保险吧,集成到一起也挺小巧。当然站在厂家角度,其实主要还是为了多卖钱,有个噱头。

隔板在之前还有过一版设计,带有锂电池,可以给主板供电,方便脱机移动使用。现在国内的pm3都有双usb口,插个充电宝也能移动供电。所以国内没人卖这个电池隔板了,英文网站上还有卖,不便宜。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还有一款pm3,利用隔板的空间,不但把变色龙做到了隔板上,还在隔板上装了显示屏、按钮,还增加支持250K、375K、500K频率的ID卡(原版只支持125K)。隔板上的按钮和显示屏,类似手持机的功能,可以不用电脑复制ID卡。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低频线圈

低频线圈就是一个线圈焊在一块小板上,再套上一个热缩膜。线圈A极和B极通过铜柱导电,和下面的主板连接。

线圈内电流是交流电,不能说正极和负极,便于理解,下文都称为A极和B极。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低频线圈通过铜柱导电,所以有2点要注意,一要注意铜柱和螺丝要拧紧,万一接触不良,低频线圈可能就会断路。二要注意A极和B极的螺丝,要注意绝缘,万一A极和B极的螺丝碰到同一个金属物体,就会造成短路。

改装

主板、隔板、低频线圈,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改装。可以全部组装,也可以单独使用主板。组装的话,有些位置会有干扰,读卡效果会差点。闲得没事可以多试试,多玩玩。

我就不考虑读卡效果,要好看,最后组装了一块板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关于不同颜色

颜色只是印刷电路板用的阻焊剂(阻焊漆)不一样,油墨颜色不一样,不会影响实际功能和质量。

常见的电路板颜色有绿色、红色、蓝色、黑色。详细信息可以自行百度。原来的pm3黑色的,看上去高端一些。现在新出了蓝色的,没别的原因,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虽然不影响质量,但是绿色、红色、蓝色的油墨用得比较多,量大价格就低。不要听一些商家瞎吹做了什么升级,保证元器件没有任何改动。商家鼓吹蓝色是升级款,只是为了掩盖他的真实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外加一波营销。如果可以选择,我会选黑色,毕竟比较“黑”科技。

RDV2、RDV4

rdv2有主板、隔板、独立线圈。不做过多介绍,放张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rdv4再做了优化,有多种独立套件。蓝牙、电池、低频高频线圈,可以分开购买。不做过多介绍,放张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rdv2、rdv4属于easy的升级版。更好的元器件布局,更低的干扰,外观更酷,更多的可玩性。应该还有一些硬件升级,例如更好的升压模块,让线圈的电压变高变稳,增加读卡效果。

但是基本原理肯定还是基于公版。有一点可以肯定,无漏洞的国产卡,easy解不了,rdv2、rdv4也是解不了的。有漏洞的卡,rdv2、4能解的,easy也能解。在功能上,rdv2、4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不要盲目迷信rdv2、4,有钱就买了玩玩,没钱也没必要买。不要被商家一阵营销,脑子一热就掏钱。就功能和价格来说,easy性价比高出很多。easy一两百,rdv2五六百,rdv4基础版大概1.8K,完整版大概3K,单买一个pcb线圈都要几百块,贵得离谱。。。都能破有漏洞卡,都能嗅探,碰到无漏洞一样解不了。

Easy版成本分析

存储芯片 → 品牌:Atmel,型号:AT91SAM7S512,容量:512K

FPGA → 品牌:XILINX,型号:XC2S30 VQG100

easy版的原料成本主要集中在2块芯片上,主板上其它元器件就不值钱了,几分钱到几块钱一个,再加几块pcb板,一个低频线圈。然后还有就是组装成本。

阿里巴巴搜一下2块芯片的零售价格。(点击图片看大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随便一搜,价格差的还是挺大的,有贵的有便宜的。不是硬件专业,不知道器件好坏,不做点评。而且这是零售价格,不知道厂家到底进价是多少,用的是二手拆机的还是全新的,各种不确定。成本分析仅供娱乐,晒图一看,并无定论。

Easy版购买

看了上面那么多,想必大家心里也有了点数。不要听商家鼓吹什么3.0、4.0、5.0版本,自己说成是8.0硬件都可以。实际上就有商家这么干,要么随便什么硬件都说成5.3版本,要么根本不是pm3,说成pm8,蹭pm3的名字。好比五粮液,九粮液(手动滑稽)。

购买前需要看看主板、隔板、还有线圈,实物到底是什么,隔板是否有变色龙,主板是否双usb,存储是256K还是512K,等等。

原版的pm3只支持125K频率的ID卡。市面上还有一款特殊的pm3硬件,厂家利用隔板的空间,增加支持250K、375K、500K频率的ID卡,可以当ID手持机使用。可能是因为硬件特殊吧,据说固件需要用他们的定制版。手上没有实物,没办法测试。这款也比较贵,真想购买的话,建议买前咨询好。

总之买前看清实物,根据实物对应价格,然后就是看有没有技术支持了。懂的人买个硬件就行,小白或者不会自己研究的,最好找个能提供技术支持的。

除了向私人购买,购买渠道无非就三种:

1、淘宝。常规操作,不说了。

2、闲鱼。很多商家也在闲鱼卖新货,因为淘宝很容易能看到别人的评价,闲鱼一般人很少会去翻卖家的评价,商家不用担心别人的差评。而且很多卖家其实都是业余的二道贩子,闲鱼手机操作也方便一些。

3、阿里巴巴()。也算常规操作,都是一些不会营销的厂家开的店,价格会低点。

我的pm3是闲鱼买的全新货,有一个铁盒子,几张UID白卡,一根数据线,主板、低频线圈、空白的隔板,蓝色。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现在应该买不到了。当时先买了一个,到货后看看没问题,又买3个,然后就没货了。平时多翻翻吧。

TEH END

欢乐的时光特别快,又到时候讲拜拜~

欢迎补充,有错漏可以留言指出,谢谢支持。

Category: 黑客帝国萌胡子2019年11月30日1评论

标签: pm3拆解

文章导航

上一篇上一篇:一种无法复制、无法破解的IC卡数据算法和读写流程下一篇下一篇:Proxmark3(PM3)软件介绍

一条评论

南表示:

2020年11月16日 at 下午8:02

您好,想买pm3,有靠谱店家推荐下不

回复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才会显示

你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 为必填字段

评论

姓名 *电子邮件 *

将我的姓名、电子邮件保存在此浏览器中,以便下次我发表评论时使用。

提交评论

分享二维码

群贤毕至

访客
颜于青迟 颜于青迟2022-07-14 19:52:49 | 回复 再把那段文字包括图片发上来。十八、第115页,Tom说“这地面有点不平啊”,其实,可以加一句解释:如果圆盘足够大,就平了。起初,我还以为这不平会有什么玄机在内。十九、第176页
森槿鸢栀 森槿鸢栀2022-07-14 20:28:02 | 回复 被我换成了六角,螺丝也被我换成全铜。使用M2的铜柱与螺丝,pcb螺丝孔直径约为3mm,pcb板厚度约为1.5mm主板 + 高频线圈原谅我偷懒,没有把铜柱和螺丝拆光。实际上主板+高频线圈就这一块板,如果不需要低频线
笙沉卿绡 笙沉卿绡2022-07-14 20:44:57 | 回复 sy、rdv2、rdv4都是基于初版的原理做的改版。猜测应该是elechouse做了最初的改版,elechouse是深圳一家硬件厂商,有研发和生产能力,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查信息。现在常见的pm
南殷野侃 南殷野侃2022-07-14 17:37:49 | 回复 顾了一些我们曾经学过的经典实验。---------------读《时间的形状》第一部分:概览前不久,买了本超级好书《时间的形状》,读后忍不住拍案叫绝。一直以来,我都关注科普类书籍,但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名号越大的科学家,写出来的东西越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