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顶级天才少年

中国的顶级天才少年(中国最牛的三个天才少年)

hacker hacker 发表于2022-07-15 20:19:41 浏览48 评论2

2人参与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在历史上都有哪些天才少年,他们有着怎样的事迹?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神童的故事,耳熟能详的比如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方仲永5岁作诗等等。然而事实上,关于神童的故事还有很多,下面就给大家讲述几个关于中国古代神童的故事。

一、孔融10岁巧见李膺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孔子二十世孙,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童。除了有4岁让梨的典故外,其10岁的时候巧见李膺也是一件非常睿智的事情。

孔融10岁那年,随父亲在都城洛阳生活。当时的著名文人李膺非常受欢迎,去李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于是李膺吩咐下人,除了亲戚朋友,其他的人一个个排队等候接见。孔融父子到了李膺家门口,被挡了下来。孔融灵机一动,对下人说:“我们是李君家的亲戚,赶快通传!”李膺见到孔融父子后,并不认识,问说:“我家与你家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一本正经的回答:“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是通家(相互来往的朋友),因此我们两家是世交!”在场的人听了都非常惊奇,叹服这位小神童的睿智。

二、诸葛恪7岁智斗孙权

诸葛恪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丞相。他的父亲是南阳诸葛瑾,叔叔是诸葛亮。

东汉末年,诸葛瑾到江东投靠孙权,很不受孙权待见。为什么呢?因为诸葛瑾智谋比不过周瑜、张昭等人,武力又不能上阵杀敌,长相又非常奇特(脸长,像毛驴脸),经常被孙权嘲笑。

有一次孙权大会宾客,酒过三巡,看见诸葛瑾那驴脸,有心辱之。他让下人牵来一头毛驴,亲书诸葛子瑜四字以羞辱诸葛瑾(因为诸葛瑾字子瑜)。大家看了哄堂大笑,诸葛瑾也羞愧无比。此时年仅7岁的诸葛恪就坐在父亲身边,见孙权如此羞辱父亲,取笔在驴身上添了两个字,成为:诸葛子瑜之驴。孙权见了暗暗称奇,认为此子是可塑之才,从此对诸葛瑾刮目相看。

三、骆宾王7岁写《鹅》

骆宾王出生于619年,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有唐初四杰之称。

骆宾王2岁识字,3岁开始读书,7岁就能作诗。有一次在村子的池塘里看见几只大白鹅在水里嬉戏游玩,诗兴大发,当即作咏鹅诗一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被收录在现在的小学生语文教材里面,每一个中国人都学过,都会背诵。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么出名的一首诗竟然出自一位7岁神童之手呢?

四、晏殊14岁中进士

晏殊出生于991年,抚州临川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仁宗朝宰相。

晏殊小时候特别聪明,5岁就可以作诗,并有过目不忘的本领。10岁出头,已经是名闻北宋的神童了。宋真宗不太相信,邀请14岁的晏殊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成绩名列前茅,真宗破例赏同进士出身,任六品京官。14岁就中进士,别说普通老百姓不服,就算时任宰相寇准都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呢,因为寇准也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也是当世神童,19岁中进士。在官场颠簸了数十年才当上了宰相,自然有资格质疑14岁就中进士的晏殊。晏殊一点都不怯场,当着满朝文武官员和宋真宗的面说:“科举考试的试题我都做过,请另出试题考我!”这气场将大家都给震住了,没有人敢应答。

晏殊30岁出头就当上了枢密使(国防部长),将北宋能够做的高官都坐了个遍。不管是政治成就还是文学成就都不比老前辈寇准低。

曾经的中国第一神童,后来怎么样了?

2021年2月1日“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以共同一作的身份在Nature上发表论文,这已经是不到25岁的他第五次登上这本顶级学术期刊。

这几年中,每隔一段时间,我们总能在新闻上看到一些关于“神童”的报道,有的是关于神童如何天赋异禀,有的则是关注他们后来的人生发展。

那么,这些曾经活在媒体报道中的神童和天才少年们,后来都过得好吗?

神童,这个词似乎天生带着耀眼的光芒。如果一个人在幼时被老师、长辈形容为神童,那往往意味着他拥有超高的智商、异禀的天赋以及无限的潜力。这也意味着,他从小就要带着外界极高的期望生活、学习。大家总是会对天才的故事多几分好奇,曾经的“中国第一天才少年”宁铂就是一个从小生活在媒体报道里的神童。

和大多数神童一样,宁铂的人生也有一个异于常人的开始: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主席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已经认识400多个汉字,8岁会开中药药方,9岁能吟诗作赋,不到13岁就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但由于年龄过小没有被中科大录取。同样是在那一年,邓小平发表了一场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口号传遍全国。宁铂父亲的朋友,一名江西冶金学院的教师倪霖在得知了宁铂的情况之后,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写了一封信,推荐了这位天才少年。很快,中科大的两位老师来到江西赣州,找到宁铂,对他进行了文学、数学、中医甚至围棋等方面的全面考察。这位少年完美地通过了所有测试,也幸运地被中科大破格录取,和另外的20名同样天赋异禀的少年大学生一起进入了少年班学习。

                                  13岁的宁铂(左二)进入首届中科大少年班

进入中科大以后,宁铂仍然是 媒体报道的重点,时常出现在各种新闻里。然而频繁的曝光却让宁铂飘了,据一位教过宁铂的老师回忆,一次数学大师张广厚到中科大作报告,其他学生都去找大师签名,只有宁铂无动于衷,因为“他对张广厚不认识他很气愤”。年少时的盛名同样拖累了宁铂的人生,为了证明自己仍然聪明,在选择专业时,他放弃了自己一直感兴趣的天文系,转而选择了“高智商的人才能学习的”物理专业。1982年,宁铂从中科大毕业,和大部分选择考研的同学不同,19岁的他选择了留校任教,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大学老师。很多年后,宁铂才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自己放弃考研的原因:“我当时虚荣心非常强,觉得我就是不出国不考研,也会照样干得很好甚至干得更好。”

宁铂的人生看似顺遂,但神童的光环始终压抑着他真实的自我。1998年5月,宁铂出现在了《实话实说》的《评说“神童”》节目里,身穿蓝衣的他坐在嘉宾席的 最右侧,情绪激动地批判着中国的“神童教育”:“那会害死人的!”“不能拿他们做实验”……

2003年,38岁的宁铂选择出家,很多媒体立即将“‘神童教育’的失败典型”这样的标签贴到宁铂身上;2008年,还俗的宁铂去了一个佛学院教书,还自己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代神童就这样慢慢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选择出家的神童并不只有宁铂一个,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同样选择在大学毕业后遁入空门,8年后才下山还俗,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执照,利用自己参悟的佛学来为患者疏导心理问题。

当然,出家的神童毕竟是少数,还有大量曾经名噪一时的天才少年们在长大之后都泯然众人,两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冠军付云皓就是一个典型。在大众的期待中,作为备受期待的奥数天才,付云皓原本应该在学术界有所建树:2020年以后的菲尔兹奖得主中,至少8位都有过IMO的获奖记录。然而,付云皓在进入北大后,因为物理考试补考后仍未及格,最后只能肄业。没能顺利毕业一事导致付云皓无法正常申请硕士、博士项目,最终他选择了在一所二本师范院校做数学老师。

和出家、泯然众人这样令人唏嘘的结局,有些神童的遭遇则更让人感到悲痛。17岁的徐誉舒曾被父亲徐远侠和周围的长辈认为是一位天才少年:2岁多能认三百多个字,3岁能每天看五六本图画书,4岁就能每天看完一两本文字类书籍。进入中学以后,徐誉舒仍然保持着极其优异的成绩,但同时他的身上开始显现出一些抑郁的初期症状,还有几次在学校里爬上窗台想要跳楼。望子成龙的徐远侠并没有重视这些迹象,徐誉舒的老师曾多次造访徐家,据他所说,“他在家更像在教育局,父亲对他的学习要求严苛,态度固执、粗暴。和同学出去玩,他也被规定20分钟必须回来。”

父亲严厉的教育并没有换来皆大欢喜的结局,2019年11月13日,饱受抑郁症折磨的徐誉舒选择了从教学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只留下痛苦的父母继续寻找他自杀的原因。神童陨落的例子在媒体报道中似乎比比皆是:辽宁神童张炘炀读博多年无法毕业;东方神童魏永康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等原因被大学退学;14岁考上大学的王思涵毕业考试时仅有一门英语及格,遭遇了被退学的处罚。

媒体总是热衷于报道这些神童泯然众人的故事,而曾经将他们捧上神坛的大众,在看到当年光芒四射的天才少年们成年后渐渐走向平庸时,也很愿意再来唏嘘感叹一番。

实际上,和这些陨落的神童相比,一系列受到关注的天才少年里,不乏有一些成功者。宁铂曾经的同学张亚勤在少年班毕业以后继续求学,34岁就成为了微软首席科学家,后来又成为了微软全球副总裁;同样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的郭去疾创始了谷歌中国。

数据同样能够佐证这一点,中科大少年班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截止到2016年,中科大少年班一共培养了3167人,18%-20%左右留在学术界,在国内外做教授的超过250人,还有6位少年班校友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

事实上,在我们回顾这些神童的故事时不难发现,和一路高歌猛进的天才相比,人们总是更加关注“伤仲永”的故事。有意思的是,大家热衷于围观神童陨落的背面,则是媒体和大众对于“神童”的大力追捧,人人都希望看到有新的天才能够横空出世。2017年的“莱阳神童造假”事件就是这样,14岁初中生李向楠宣称自己被麻省理工录取,当地教育局在没有核实真假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力宣传此事,称他“为莱阳争了光”。然而随着事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李向楠的故事被证实是假新闻,当地教育局的一系列操作也促成了一桩让人啼笑皆非的“神童造假”事件。

大众对于神童的追捧并不难理解,毕竟智力超群的孩子仍然属于少数。相比而言,大家为何热衷于看神童陨落的故事,则更值得玩味。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神童代表的除了自己超乎常人的天赋与智力,更重要的是大众期待这些天赋异禀的人可以运用这种能力来造福社会、推动时代的发展。

中科大在1978年创办的少年班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1974年,物理学家李政道率先提出了在中国开设少年班的想法,以弥补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多方推动下,这一想法在1978年得以实现,虽然公开目的是希望少年班可以“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但实际上是希望更早地挖掘精英人才,以一个小而精的 团体来弥补中国在科学和技术发展上的不足,毕竟鲜少有学校会专门为文科学生设立少年班。很显然,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少年班的学生们占用了比别的学生更多的教育资源,一位少年班的学生周天翼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学校给他们提供的资源会更好一些,不管是宿舍、教学楼还是师资,学校都为他们提供了最优越的资源。这也使得人们对这些神童和天才少年们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以至于当神童们的表现不如预期时,大家就会对其有所嘲讽。

谁该为陨落的神通负责呢?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中国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观念,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鸡娃大战也让这个起跑线不断提前:从小学到幼儿园,甚至是托儿所和胎教。在大多数人看来,神童就是那一类在起跑时遥遥领先的选手;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起跑时有优势的人却未必是那些能笑到最后的人。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教授琼·弗里曼从1974年开始追踪调查了210名天才儿童,他们都曾在数学、美术和音乐等领域展现出过人天赋。有意思的是,在多年的追踪后,弗里曼发现这些孩子中仅有6名孩子取得“通常意义上的成功”。《关于艺术家形象的传说、神话和魔力》一书中也指出,在众多的天才儿童中,后来真正成为艺术家的只是少数,而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些杰出人物的早年事迹,则是因为读者已经预先认定这些经历是艺术家未来成功的先兆,但事实上却未必要因果关系。

很多研究也已经表明,大部分神童之所以在幼年时期受到大家的关注,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大脑部分神经系统成熟得更早,智力发育早于常人,并不能证明他们真的潜力无限、天赋异禀。所以,在大家唏嘘当年的神童、天才少年时渐渐变得平庸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也仅仅是自然规律罢了。

家庭教育同样对神童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大家都熟知的《伤仲永》,文中的主角方仲永从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普通,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父母没有对其进行好的后天教育,让他的才华逐渐荒废。

有意思的是,近年来《伤仲永》的故事已经越来越少;相反,很多神童之所以泯然众人恰好是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为其施加了太多的压力。弗里曼在调查报告中分析,不少神童最终人生失意的原因在于父母对他们期望过高,给孩子压力很大;有的父母还会让孩子远离同龄伙伴,最终令他们无法享受正常的童年时光。

弗里曼强调,神童其实也是普通人,人们应当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他们,而不是给予不切实际的期待,“童年时代的欢乐和创造力是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基础。”

二十世纪初,美国曾有一位犹太神童威廉·詹姆斯·席德斯横空出世,智商高达300的他是全世界公认智商最高的人,在数学和语言方面也具有惊人的天赋,8岁就通过了MIT的入学测试,11岁入学哈佛。

然而这样一位智商极高的人却拥有极其悲剧的一生,由于父亲有强烈的强迫症,并且依照自己的理论为威廉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从2岁到20岁,威廉都一直生活在父亲的严密管控之下。更可怕的是,由于威廉在191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自由”的文章,父亲认为他有了精神疾病,强行将他送去了纽约郊外的精神病院,进行了两年左右的治疗。在那之后,威廉也就远离学界,不再 从事和数学相关的研究,终其一生也没有取得任何可以与他的惊人智商相匹配的成就。

这一情况在中国的神童教育里同样屡见不鲜,一旦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异于常人的天赋,往往会倾全家之力在孩子的教育培养上。比如辽宁神童张炘炀,父母原本都是普通职工,在孩子10岁考上大学以后,母亲换了一份在河北廊坊的工作,父亲辞去工作在天津全程陪同他上学。这也致使他除了学习之外没有任何生活技能,读到硕士时仍然与社会毫无接触,心智像一个孩子一般。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天才陨落的背后也暗含着大家对于“成功”的定义仍然是狭窄的。大多数人认为的“成功”,往往局限于获奖或是赚大钱。然而在世俗意义的成功之外,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有时也很难定义,那些选择出家或是回归普通人生活的神童们,是不是获得了自己心中想要的那份成功。

中国22岁天才科学家,5G技术“最年轻”的研发者,21岁读博,他是谁?

在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性因素,可以说,相比于传统社会中的军事较量和经济较量来说,在当今世界,科技之间的比拼就成为了各国之间的主要竞争内容。在近代社会中,由于中国长时间处于战争当中,因此,我国的发展水平相比于那些发达国家而言也有着一定的落后。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现如今,中国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也在一些高端人才的帮助之下得到了提升。在中国社会中,有这样一位二十二岁的天才科学家,他十五岁就考入了名牌大学,而二十一岁时更是开始了博士的学习生涯。在5G技术研发的过程中,他也被人们称为"最年轻"的研发者。那么,这位天才究竟是谁?他又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这位天才就是申怡飞,他出生于1997年,在他小的时候,与很多孩子一样,他也表现出了自己活泼好动的一面,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申怡飞的学习能力也逐渐凸显出来,可以说,相比于同龄人而言,申怡飞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天赋与才能,是一般小孩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在后来的日子中,申怡飞不仅提前一年就来到了初中学习,后来,又提前一年进入了高中,最终,在申怡飞十五岁的时候,他就参与到了当年的高考中。不仅如此,小小年纪的他还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在高考结束之后,申怡飞就考入了江苏省著名的东南大学。可以说,此时的他也有着非常光明的未来。

初上大一,自由的学习氛围、美好的校园生活,让十五岁的他,有那么一丝懈怠。相较于比自己大上三四岁的大哥哥、大姐姐,他的成绩只能算是中上。大一安稳度过,到了大二,课程突然增加。这让申怡飞一时间还适应不了。期末考试后,有两门课程居然不及格。

原本以"神童"名号进入这所高校,备受关注的他,谁能想到他会考不及格。第一个着急的就是他自己,其次东南大学的老师也给予了他足够关怀。痛定思痛之后,申怡飞开始调整心态,不再抱有"神童"的骄傲心态,而是以"学子"的身份来面对每一个人。

每一节课、每一次实验,申怡飞始终保持着最原始的认真、谦虚。而在东南大学图书馆的游览室249号,则成了他的"革命根据地"。从下定决心努力之后,课余时间他就会出现在这里。而每周周末,他都会从早上一大早学到晚上十点。除了必要的休息时间、吃饭时间,几乎一整天都泡在图书馆。

若是简单的一心学习,还体现不出申怡飞本身的人物光环。在自习的同时,他还会帮助同学一起学习。但凡是他懂得,他往往是知无不言。甚至有的时候一讲就是好几个小时,他也创造了在24小时ATM机讲课到凌晨两点的传奇。在他看来,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而在一次讲解《通信原理》的知识时,他硬是用了五个小时,帮助同学梳理了整本书的知识点。而这样的事情,还有许多。因此他也获得了"小学神"的称号,这足以看出申怡飞的确十分聪明。

正是因为努力学习、帮助他人,申怡飞大三期末成绩出来后,让老师和同学都惊叹不已。九门考试全在90分以上,而且8门取得了满分绩点。正是这完美的成绩,让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最终,在申怡飞毕业时,他不仅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荣誉称号,更成为了当年的优秀毕业生。而在后来的日子中,申怡飞也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成为了保研的对象。就这样,年仅十九岁的申怡飞也获得了研究生的学习资格,而在那个时候,他也来到了我国著名的尤肖虎教授的门下,开始了对通信技术的进一步研究。

在读研期间,申怡飞凭借着自己多年来的积累,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而在后来的日子中,他也负责对极化码进行了研发。可以说,在极化码技术成熟之后,5G的核心技术就得到了突破,而此时的申怡飞也成为了中国5G技术的主导者之一,在申怡飞二十一岁那年,他也成为了一名博士,与此同时,他更是成为了我国共青团全国大会的一位代表。对通信行业的历史有着一定的了解就会发现,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全世界的通信核心技术都一直牢牢掌握在那些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可以说,这样的垄断局面也让中国的通信行业发展变得十分被动。然而,在申怡飞以及他所在的团队的不断努力之下,最终,中国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芯片核心技术。

在2016年时,申怡飞的科研成果也获得了全球通信界最顶尖的协会IEEE的认可,同时,他也获得了该协会所颁发的最佳学生论文奖,从这种种的荣誉上就能够看出,申怡飞为新中国的通信行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与此同时,由于申怡飞及其团队所撰写的极化码方案具有着一定的先进性,因此,他们的方案也被正式写入了全球5G行业执行标准中去,可以说在申怡飞以及其所在的团队的努力之下,欧美方面关于通信行业的技术垄断也被成功打破了。对于中国来说,此时,我国也成为了全球5G行业通信规则的制定者。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随着全球5G时代的到来,相信在未来的日子中,中国在实际上的地位也将稳步提升。

其实,在之前的通信行业发展过程中,美国方面的先进技术也让我国通信事业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然而,随着全世界5G时代的到来,从前的4G通信时代已经逐渐走向了落后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之下,通过申怡飞的种种努力,我国也终于获得了世界通信行业领域内的话语权。

在这种先进技术的帮助之下,即使在未来社会中,我国与欧美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技术分歧,但我国也不会成为欧美地区技术制裁的对象,毕竟我国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高端技术,即使美欧美方面想要对全球的5G进行垄断,他们也是无法阻碍中国的发展的。由此可见,在申怡飞的努力之下,我国的通信事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样一位天才少年,对于整个中国未来社会的通信科技发展而言,也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语

通过对申怡飞的人生经历进行了解,我们就会发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现如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较量早就从军事力量的比拼发展到了科技领域方面的比拼了,相信在未来的日子中,随着各国科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世界的技术发展环境也将变得更加优良。其实,早在上世纪末期的时候,我国的政府就已经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性。在全中国人民的不断努力之下,相信未来的中国也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大国,到那个时候,中国的复兴之路也将变得更加顺遂。

天才少年曹原:实现石墨烯超导效应,美国邀请入籍,他是怎么选择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我们上初中感叹一位古代天才年纪轻轻便陨落的时候,现代就有一位天才横空出世——曹原,中国的一位天才少年。

2018年,年仅22岁的曹原登上了全球顶级科学杂志《自然》的封面,当选为当年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且排名全球第一位。为什么他能力压国内外众多优秀科学家成为《自然》杂志的封面呢?我们还要从他的研究方向说起。

曹原,199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位天才少年,年少时随父母搬往深圳,在深圳由于接触到更多更新的事物,他自小便喜欢科学类的杂志。在一般人需要用十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完成小初高的教育时,他用了仅仅三年时间便完成了所有课程。在高中时甚至常常提出老师也无法解答的问题。

12岁的他没有地方进行学习研究,便在自己家里建造了一个实验室。通过对电子元件的反复拆解与组装,在常人看来是如此枯燥乏味的游戏,却成为他主要的娱乐活动方式。14岁时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这里人才济济,英雄辈出,即便如此,他也依旧是最亮眼的那一位。

在少年班学习期间,他还被英国牛津大学选中受邀做两个月的科研实践。在少年班毕业时他不仅获得了第三十三届郭沫若奖学金,还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在读博士之前,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石墨超导技术研究作为了自己博士研究的方向。

在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在国际上尽管有无数科学家对此研究前仆后继,仍然有将近百年的时间停滞不前。情况如此艰难的研究领域,却是他求学路上的首选,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也凭借自己过硬的研究本领,打破了该领域的僵局,为物理学的研究开启了新的大门。

曹原在英国求学期间,曾一度不被同学理解,还经常遭受到同学的嘲笑,或许是每个天才的通性吧,他对同学们的嘲笑丝毫不在意,只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不可自拔。面对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他并没有感到气馁,相反,他认为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心态平和地对待失败就没有什么压力,因此他越挫越勇,在不断失败后的教训中,他积累了一次又一次经验,找到一次又一次实验失败的关键,最后,他取得了成功。

科学的发展,就是在无数次失败的教训中开拓出来的,科技的进步,就是在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实验中走出来的。2018年年仅22岁的曹原成为在Natur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学者,还一次性发表了两篇,他的成就,是许多科学家穷尽一生都追求不到的目标。他的成果轰动世界后,得到了“怪人”这个称号,这个称呼,不仅是对他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其能力的赞美。

曹原在Nature上发表论文后,引起了科学界的巨大轰动,他的这一研究,开启了石墨烯研究在停滞107年后物理学发展的全新领域。全世界纷纷对其研究成果表示感叹与赞美,世界各国的知名高校也纷纷对他抛出了科研的橄榄枝,希望他进入自己的学校继续学习研究创造出更多的科学价值。

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为了挖人,还因此向他发出入籍的邀请,但曹原深知自己的初心,对美国的邀请作出了友善的拒绝,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将来也要留在中国”。听了他的言论,无数国人无不为他叫好,因为感受到荣耀之后,不被四方八方的诱惑迷失,还能回到最初的起点,对想要追求更高平台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在曹原的心中,学成归国,留在培养他的母校任职,以培养更多的中国学子取得优秀的科学成果成为他心中的信念,而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这个信念。

结语

少年时在学校,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经常在我们耳边萦绕。如今,身为中国最年轻的科学家的曹原,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了世界对于中国科学界年轻一代的认可,这不仅是他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中国公认的3大神童,智力超群却个个短命,没有一人活到18岁,是为什么?

所谓天才,不过是最大的毅力而已。——布封

说到“神童”、“天才”这一类的词语,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不由得伸出大拇指,因为他们天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在大多数同龄人还在担心考试不及格、想着如何应付老师和家长教训的时候,那些“神童”们可能已经想着未来敢怎么一番大事业了,每年的高考发榜之时,总会出现一些受到所有人关注的“神童”,他们就是大家口中的“状元”,他们从小就是周围人关注的对象,长大后依然是,即使引人嫉妒,但又拿他们没有办法,足以见得,“神童”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了。

中国历史公认的3大神童

他们往往在长大后,大多都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成为大型公司的重要人物,比如我国最大的电商公司阿里巴巴中,有一个由马云亲自创办的神秘机构“阿里达摩院”就聚集了很多的天才少年, 毫无疑问,他们在未来都是阿里的骨干人物,至于他们每天干的事情,恐怕告诉大家,大家也听不懂吧,毕竟天才的世界,普通人怎么会轻易理解呢,这也看出无论是“神童”还是“天才”,他们在现在社会中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也是很受欢迎的。

其实“神童”不只是现在这么受欢迎,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中,人们都对“神童”非常偏爱,毕竟这样的人才,出现一个是很不容易的,既然发现,就一定会加以利用,早在我国汉朝时期,国家的就专门建立了一个选拔制度,目的就是选拔“神童”,而这个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不仅仅要求 “神童” 有聪明的才智,还要在其他各个地方都有突出的地方,这样的人才自然是非常少的,在我国上千年的历史上,被大家公认的“神童”也仅仅只有3位,不过可惜的是,他们中没有任何一个能活到成年,人们也纷纷感叹真是天妒英才啊。接下来就说说这3位“神童”的故事吧。

项槖

第一位叫做项槖,他是我国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小小年纪的他就拥有过人的智慧和才能,在7岁时,他就因为学识渊博成为了孔圣人的老师,还被后人们成为“圣公”,项槖出生在鲁国的袁家村,他的父母都是靠着辛勤耕作维持家里的生活,日子平凡而又简单,在项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看出了自己儿子面相不一般,因为长得天格方圆、地格饱满,于是就给自己儿子起了个“槖”字。

在宋代学者王应麟的著作《三字经》中,有一句话叫做“昔仲尼,师项槖”,写的就是他和孔子相遇的时候,当时的项槖正蹲在地上画画,孔子路过后,看到这个孩子居然画的是一座豪华的城池,孔子怕毁坏了他的作品,于是就绕开了,而项槖反而表现的很生气,质问孔子为何放着好好的城门不走,反而绕行,孔子则笑了笑表示自己不想破坏你的画,项槖则反驳称城池建造起来不让人过,要这个城池有何用?孔子见这孩子思想逻辑不一般,于是就决定对他进行试探。

孔子故意为难道:你这城门如此之小,如何通过?项槖则转身对着远处的兖州城的城门,在空中对着城门比划了一番,说道:那座城画好了,继续前行吧,孔子听到了这样的回答之后觉得这个小孩真的不一般,便和他交了朋友,甚至还拜他为师,因为这个原因,项槖也名声大噪,很多君王都向邀请他入朝为官,齐国君主因为被项槖拒绝,就残忍地杀害了项槖,一代神童就这样陨落,难免让人惋惜。

甘罗

第二个神童叫做甘罗,和项槖同为天才的他,却有着和项槖完全不一样的家世,他是战国时秦国大臣甘茂的孙子,因为身份高贵,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所以甘罗在当时名气非常大,仅仅12岁的他就入朝为官,成为了秦国宰相吕不韦的得力帮手,之后他靠着自己的口才,不费一兵一卒就为秦国夺取了赵国十几座城池,为秦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秦始皇封他为上卿,身居高位,但可惜的是,在刚封官一年之后,他就暴毙身亡,而真相至今都无从考证。

曹冲

第三位神童在这三位中,名气是最大的,也是大家最为熟知的,他就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创始人曹操的第七个儿子,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神童,关于他的故事也是非常多的,比如“曹冲称象”的故事就让大家见识到了这个小孩的神奇,而他的父亲曹操也对他非常宠爱,甚至在当年还一度想跳过曹丕,立曹冲为太子,不过可惜的是,曹冲在年仅13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

据史料记载,曹冲是因为感染了疾病不治而亡,在他生病期间,曹操为了治好他,请便了全国的名医,但是都没有治好曹冲,而当时其实如果有一个人还活着,很有可能会治好曹冲,这个人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医华佗,但因为华佗在之前因为被曹操猜忌叛乱,已经被曹操杀害,此时曹操也感叹,如果华佗还在世,自己的儿子就会有救了。

在曹冲去世后,曹操悲痛欲绝,还对着曹丕直言: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啊。后人根据这句话,纷纷猜测,曹冲当时的死,可能跟曹丕想上位有很大的关系,不过这也仅仅是猜测而已,在史料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

结语

只有有天才的人才能发现天才的幼芽。发展这些幼芽,并善意地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圣西门

总之这三位古代公认的神童,都拥有着绝世的才华,但也都让人可惜,没有一个人能活到18岁,活的时间最久的还是13岁才夭折的曹冲,很多人纷纷感叹,真是天妒英才啊,倘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能活到成年,或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那我国的历史也可能就会被改写了,他们的死也多少和政治有关,小小年纪就成为了牺牲品,无奈生不逢时啊,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名人经典语录》

中国有没有让人震惊的天才少年?

这段时间,有很多二十多岁成大学博导的新闻,比如28岁女博士李琳获聘大学教授博导,90后博士刘惠颖获聘中南大学社会学系特聘教授。但是如果要说起来,最轰动的还要属多年前的刘路了,直接被学校允许提前毕业,直接硕博连读,22岁破格成为中南大学教授级研究员,这个纪录至今还没有谁打破。

中学“学渣”,大三却仅用2月证明西塔潘猜想

1989年,刘路出生于大连,父亲在国有企业后勤部门工作,母亲是一家企业的工程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对理工科尤其是数学的热爱。

刘路的中学成绩并不算很好,只能算一般,甚至有时候在老师眼里是标准的”学渣“。

因为整个年级600多人,刘路考过500多名,他热爱学习,但是刘路觉得为考试做过多的准备没什么太大的意义,所以刘路并不会不会为考试刻意去做特别的准备,所以考试成绩随机性很大,他最好的时候是高中开学第一次考试,考过30几名,越考到最后,越觉得有些厌烦,所以就越考越差。。

我中考的时候那次排名在我们高中都是500多名,后来就是,考试的话,后来因为考试次数越来越多,然后可能就,可能是有些厌烦,对这个,然后考试的名次是越来越靠后的。

。。。

我个人觉得我学习是刻苦,但是要看哪方面,为考试做准备是一方面,学习又是另一回事儿,我觉得为考试做过多的准备没什么太大的意义,所以我通常情况下,我不会为考试刻意去做特别的准备。——刘路

刘路一直以来对于数学十分专注,刘路念小学时曾学过奥数,学得不算太好,但他至今认为“奥数不是个坏东西,至少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在初中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自学数论了。他在数学上一直以来都具有创新性的思维,思路敏捷而独特,解题步骤和思考方式往往出人意料。

2008年,刘路参加高考,这次发挥却非常不错,成功考取了中南大学,热爱数学的他选择了应用数学专业这个专业,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在父母的眼里,学数学的话不太好找工作,再一个如果学纯数学应该是成绩比较好的才适合学数学,父母觉得成绩一般的刘路不适合学这个,没有数学家的天赋。

在大学的刘路一开始也并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除了因为想要出国留学而英语成绩突出之外,其他成绩在学院都一般般。

2010年,刘路还是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这一年的8月,他开始自学反推数学。通俗地说,反推数学是数理逻辑的一个小分支,通常数学大致是从公理到定理的研究,而反推数学则恰好相反,是从定理到公理的研究。

这个时候,刘路接触到了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这是属于组合数学中的一个定理,,拉姆齐(Ramsey)定理是要解决以下的问题:要找这样一个最小的数n,使得n个人中必定有k个人相识或l个人互不相识。这是在拉姆齐在论文On

a Problem in Formal Logic(《形式逻辑上的一个问题》提出的。

那西塔潘猜想就涉及到反推数学,在反推数学中,

研究的其实是二阶算术的五大系统(RCA0, WKL0, ACA0, ATR0,和Π11-CA0)以及它们的强度 关系,从 1970

年代创立以来,直到 2000 年,反推数学的主要结果都是把数学定理归类到五大系统中去。

二阶算术是刻画自然数理论的二阶形式理论。这里还涉及到另外一个定理,叫柯尼希定理,这是一个与质心系下能量有关的定理。其文字表述是:质点系的总动能等于质心的动能,加上各质点相对于质心平动坐标系运动所具有的动能。

那么,其中RCA

0 , WKL 0 , ACA 0 这些都属于二阶算术的子系统,那么WKL 0 是基本系统 RCA 0 添加弱柯尼希定理的系统,而 RCA 0

添加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系统被称为 RT? 2。经过若干数学家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一些子系统间存在强弱的比较关系:和 RT? 2 形式接近的

RT? 2 比 ACA 0 要强(其实一样),而 RT? 2 则不比 ACA 0 强等等

而著名数学家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在一篇论文《On

the Strength of Ramsey’s Theorem》中发现WKL_0并不强于 RT? 2 ,于是他猜测可能 RT? 2 要强于

WKL 0 。这就诞生理著名的西塔潘猜想,它在反推数学上还有计算理论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个定理诞生十几年,一直没有人证实。

刘路在接触到西塔潘猜想之后,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研究,当时他还在做别的题目,这些题目也都和西塔潘猜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2010年10月的一天,才刚刚大二的刘路突然想到,利用之前用到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就可以证明西塔潘猜想。然后他花了一周的时间写论文,然后用了非常长的时间去修改论文。

刘路对国际数学界十几年来悬而未决的“西塔潘猜想”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将证明过程用英文写出来后,投给了美国芝加哥大学主办的《符号逻辑期刊》。

2011年,刘路的论文在杂志上登载,该杂志的主编在向刘路表示祝贺的同时,也邀请他于当年9月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参加数理逻辑学术会议并做专题报告,刘路也成为这次会议上惟一一名来自亚洲高校的参与者。

「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的无果者之一,看到这一问题最终被你解决,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你的证明如此漂亮,请接受我对你研究成果的祝贺!」

大二花费2个月证明世界性数学难题,大三论文研究成功发表,这就是刘路。

著名数学家收为学生,三大院士致信中央

刘路破解了世界性难题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国内,2011年7月初,著名数学家、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侯振挺教授专程拜访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数理逻辑专家丁德成教授,与他探讨一些数学问题。丁教授很兴奋地告诉侯教授,“你们中南大学出了个好学生,他叫刘嘉忆!”(刘路投稿的时候用的刘嘉忆的名字)之后介绍了这个学生在数理逻辑领域的研究成果。

侯教授听后,立即打电话和学院了解了刘路的情况,他第二天从外地赶回长沙,当晚就请刘路吃饭,考查了刘路的学术水平后,他连夜给中国科学院李邦河、丁夏畦、林群3位院士介绍了刘路的情况,请3位院士分别致信教育部,申请破格录取刘路为硕博连读生。

李邦河在微分拓扑、低维拓扑、偏微分方程、广义函数、非标准分析以及代数几何和代数机械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或重大突破。丁夏畦则长期以来从事偏微分方程和函数空间等方面的研究,林群主要从事计算数学、有限元分析研究,是提出积分方程超收敛的作者之一。

他们三个都是全国著名的数学家,在听完了侯振挺的介绍之后,得知中国数学界出了这样一个少年天才,也特别高兴,立马致信教育部,让刘路提前毕业,破格录取刘路为硕博连读生。并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立即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对其学术方面的培养。

因此中南大学决定让他提前大学毕业,并立即录取为硕、博连读的研究生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中南大学还奖励了刘路100万元,其中50万元用于改善科研条件,50万元用于改善生活条件。

刘路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被记者问及钱怎么花,刘路脱口而出买房子,在当时被网友抨击,刘路被利欲消磨了数学的大脑,但刘路的想法很简单,只因为计算过个人所得税,发现买房子是缴税最少、最划算的。

而侯振挺教授也千方百计为他创造条件,鼓励他参加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并立即收他为博士生,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而当记者问及刘路是如何破解西塔潘猜想时候,刘路表示:

我做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不是说看着这个问题,我就是想要解决它,我当时完全没有注意这个问题,而是在想别的一些问题,再想别的问题的时候,然后发现了一些方法,然后后来才,然后又突然发现自己发明了这个方法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其它的猜想,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当然别的专家,肯定做研究的时候也是做,它不可能说十几年,或者是整整几年都一直盯着这个问题,他可能也是一会儿换这个、一会儿换那个问题,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像这样的问题没有人会去,很少有人会专门盯着这个问题去做。

。。。

这个我觉得真的没有什么,真的说不出来这个为什么,那为什么,为什么JK罗琳就写出《哈利波特》,这个怎么说呢,真的没法去说。

2012年,刘路被破格聘请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创造了中国最年轻教授的纪录。

数学家在工作的时候都是靠直觉的,它表面上看那些东西都是很枯燥、很冗长,但是在数学家的头脑中很快就会完成,他们的头脑中都是形成了一些东西的时候,并不是严谨的,一步一步的,都是靠一些直觉,都是靠不严格的直觉去进行推理的。

——刘路对数学家的理解,他不认同学习数学就需要严谨这样的言论。

重新出发,选择全新的挑战领域

刘路在破解了西塔潘猜想之后,并没有执着在数理逻辑领域探索,他将数据挖掘作为了自己新的目标,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于其中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通常与计算机科学有关,并通过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依靠过去的经验法则)和模式识别等诸多方法来实现上述目标。

其实继续沿着数理逻辑这条路走下去对于刘路来说,是最佳选择,因为他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成绩,在这个领域他会更加轻松。刘路认为,数理逻辑是纯数学,在实际应用当中没有什么应用,以前虽然对计算机的发展曾经一度起到过很大的应用。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也不是特别的突出。

刘路和自己导师

刘路自己也想趁年轻多学点知识也好,再学一些别的领域的知识,在各个领域里面都去尝试一下,而不是一直地去做数理逻辑方面的研究,正如他一开始选择学习纯数学一样。

刘路讲解自己解答西塔潘猜想的思路

即便我在这个领域奋斗了一生,也没有做出我想要做到的那种成果的话,我会比较奥恼,但是我不会后悔我这样的选择,是,我不会后悔这样的选择。 因为我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主要的。

刘路是一个很沉下心的一个人,并没有被声誉束缚,热爱逻辑、追求程序的理科生特点,在刘路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介绍蛙泳技巧时,会来一句“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在解释交通事故时,一般人说“行驶中的车子”,他习惯说“运动中的车子”;有人起兴问他,如果可以,想拥有《哈利波特》中的哪项魔法?他不肯回答,执意要先定一个框架,“一般解答数学题都需要一个框架……”

2014年,刘路的全新论文《避免计算——闭集上的所有成员》在国际数学权威杂志《美国数学学会会刊》发表。这篇论文成为了刘路回击网友指责他是「学术骗子」,抨击他被功名所腐蚀或压垮的最强利器。

该杂志评审认为,作者“发明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是计算理论和相关领域近年来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从数理逻辑跨界到计算机,刘路在短短2年的时间里依然取得了突破,刘路一直在他人生的路上创造着属于他的奇迹。

一个人拥有爱好是最重要的,刘路一直以来都坚定自己数学的梦想,这是他成功的最重要原因,而身为父母,学会培养孩子自主、自律学习的习惯,同时也积极引导孩子拥有自己的目标与爱好,并且尊重鼓励孩子的爱好。

刘路的父母虽然反对刘路学习数学,却没有强加干涉,这就给了刘路自由选择人生机会。

很多人即使缺少攀登珠穆朗玛峰顶的天赋,但他们也会创造属于他的奇迹,关键是看家长懂不懂得去尊重且鼓励孩子的爱好。

有些时候,对于目标和爱好的执着追求,而不计较结果,反而会取得更多的收获:

刘路会在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上长时间钻研、思考,不追求分数甚至结果。而更多孩子则总是急着做出结果来,不会做的就去翻标准答案,而不是自己独立思考。

群贤毕至

访客
慵吋做啡 慵吋做啡2022-07-16 00:24:31 | 回复 到公理的研究。这个时候,刘路接触到了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这是属于组合数学中的一个定理,,拉姆齐(Ramsey)定理是要解决以下的问题:要找这样一个最小的数n,使得n个人中必定有k个人相识或l个人互不相识。这是在拉姆齐在论文On a Problem in Forma
寻妄时窥 寻妄时窥2022-07-16 01:25:57 | 回复 学家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在一篇论文《On the Strength of Ramsey’s Theorem》中发现WKL_0并不强于 RT? 2 ,于是他猜测可能 RT? 2 要强于 WKL 0 。这就诞生理著名的西塔潘猜想,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