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安远小学,我们结束了此行的助学回访。晚上八点半,我们回到了天祝县城。
即将离开天祝了,我们准备次日清晨前往华藏寺。
我国的华藏寺有不少,峨眉山金顶华藏寺、四川省宜宾华藏寺、江苏昆山华藏寺、福建宁德支提山华藏寺,据说美国的旧金山也有一个华藏寺。而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其所在地就叫做华藏寺,在当地老百姓的习惯叫法中,华藏寺不仅仅是指具体的寺院,而更常用的是表示天祝县城。我们之前并不知道当地百姓把天祝县城也叫做华藏寺,这次要来朝拜的是华藏寺寺庙。
华藏寺全称为永明华藏寺,从开建至今进行过三次更名,殿顶也经过几次更换。在今天的天祝县城,华藏寺藏语称“热布吉贡”,含有宏法之意。
华藏寺首建于明代初年,据传有一个华家岭来的喇嘛在当地群众和部落首领的请求下,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很小的寺庙,随后不久就由当地扎提族首领华藏正式修建成一座有一定规模的寺院,故称之为华藏寺。该寺初属石门寺管辖,后脱离石门寺,清康熙时成为有一定名气的黄教寺院,被列为护国寺院之一,土观呼图克图曾任过法台。朝廷每年除供给寺内僧人衣食外,还另拨银俸供养,可见该寺在当时影响较大。解放初寺内有僧众46人,活佛1人(华藏佛,1958年前去世),经堂、昂欠各1座,僧舍数十间。1958年后寺院部分拆毁,原有明清两代朝廷所赐玉印、文书、朝服、匾额、金玉佛像、经典、法器等文物,全部丢失或毁坏,1981年重新开放。
白杨是位佛教徒,来寺里她是一定要烧香的,进庙前先在门口买了松枝与糌粑等准备进庙烧香,而我就只带了个相机。
这是华藏寺大门。因为这个寺庙很小,说是大门,其实门很小。
与其他藏传寺庙一样,华藏寺的大门门环上也拴着哈达。
来之前对华藏寺并没有多少概念,看了简介才知道华藏寺的由来。原来的天祝县城是在安远,1988年后才迁至这里,现在天祝县城的城址就在华藏寺镇,难怪天祝当地人都称天祝县城为华藏寺呢。
华藏寺真的很小很小,或许我去过的藏传寺庙大多为名寺,华藏寺是我所见过的藏传寺庙中最小的一座。
这是位于经堂前的佛塔,不知是哪位高僧的灵柩。
虽然灵塔都不大,但香火很旺,说明经常有人来此拜谒。
这座灵塔上摆放了很多大小不一的佛像,都是当地的教徒们供奉的。
我在这边拍照,白杨则在那边烧香。
藏传佛教的烧香与汉传佛教不同,是烧松枝,然后再松枝上撒上些糌粑和麦粒等,有的还会洒上点牛奶,这种烧香也称之为“煨桑”。
煨桑时香炉里会升起袅袅烟雾,同时还伴随着出现一股特有的松枝香味,烟雾升至天空,也就是给佛上了香。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寺庙,每天清晨都会有藏民来此转经、朝拜。
有一段时间没到藏地来了,再次见到转经筒及转经的藏民,感觉很亲切。于是,我也随着他们一起转起经来。
这位老妹见我也和他们一起转经,很好奇也很热情,边转边与我拉家常,像是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
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转经桶,藏传佛教认为,持颂六字真言越多,越表对佛的虔诚,可得脱轮回之苦。因此人们除口诵外,还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藏族人民把经文放在转经筒里,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表示反复念诵着成百倍千倍的“六字大明咒”。有的还用水力、灯火热能,制作了水转嘛呢筒、灯转嘛呢筒,代人念诵“六字大明咒”。这就是藏民执着于转经的由来。
转经是藏民每天的必修课,在我看来,中老年人来庙里转经,既转了经,又健了身,不失为一项好活动。
而且每天来这里转经还可以与老朋友友相会,说说笑笑,开开心心的,真的很好。
转经转累了,就坐下休息一会儿。
转完三圈后,我们走进了华藏寺唯一的经堂,白杨和我每人请了一盏酥油灯。
来到藏地,最喜欢的就是走进藏传寺庙,因为这里是藏传文化的传承之地。
另一方面,藏传寺庙里那饱和艳丽的色彩,也是我喜欢的理由之一。寺庙里的五彩经幡,白杨请了一捆,然后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绑在了门口的树上。
小小的华藏寺因白杨新挂在香樟树上的一组彩色经幡而更加漂亮了。
华藏寺外就是天祝县城的白牦牛广场。
“天祝白牦牛”是世界的珍稀畜种,也是天祝人最引以为荣的地方“特产”,因此,白牦牛在天祝被称为“藏地神牛”。
广场上有很多人正在跳锅庄。这样的场面是最能吸引我的,虽然我去了那么多次藏地,可跳锅庄我一直没学会,这次有个机会,我就随着市民们跳了起来,在藏地跳锅庄是与藏民同乐的一种最好方法。
我们俩只顾得在广场上流连了,那边教育局的哈主任却因找不到我们而着急,接到哈主任电话后,我们匆匆离开了广场。
最后回望一眼天祝县城,我知道,从今以后,天祝,这个连上天都在祝福的美丽而美好的甘肃藏地,又成了我心中的一份牵挂。天祝,孩子们,我一定会回来的,等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