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胜门 于谦 紫荆关

北京德胜门(北京德胜门中医院是公立还是私立)

访客 访客 发表于2022-05-05 05:18:00 浏览524 评论2

2人参与发表评论

1905年德胜门瓮城外箭楼东侧护城河沿。

1910年代末的德胜门内斜街果子市。

德胜门外护城河。

春日北京,护城河寒冰融化,河水静静流淌,顺着水流、抬眼望不远处的德胜门箭楼,耳畔却不再平静,响起金戈铁马之声。

明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癸亥,北京戒严。朝堂之上群臣争论不休,甚至有人提出迁都主张。正当众人心神不定之时,兵部侍郎于谦说道:“欲迁者可斩。为今之计,速召天下勤王兵以死守之。”为什么誓死守卫北京城?北京城又面临着怎样的危机?这还要从土木之变说起。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明以来,瓦剌不断强大。至正统,已显出威胁明的端倪。正统元年(1436),明廷就已有大臣进言:“近瓦剌脱欢以兵迫逐鞑靼朶儿只伯,恐吞并之,日益强大。乞敕各边广储积,以备不虞。”到了正统四年(1439),脱欢死,其子也先继承,称太师淮王,继续扩张势力,“也先攻破哈密,执王及王母,既而归之。”瓦剌南犯意图明显。明将领也多次上报朝廷,然而并未引起重视,也未实行强有力的措施。只是下令“戒防御而已”。为日后瓦剌大举进攻明朝及“土木之变”明军兵败、北京保卫战埋下隐患。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诱胁诸部,大举进攻明朝。也先率部攻打大同,阿剌知院率部攻宣府、围赤城,这是两路主力。还有两路分别进攻辽东、甘肃以牵制明朝军队。战败的消息不断传至北京。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不顾“群臣伏阙争”,执意亲征。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十六日,明英宗率领大军从北京出发。出征前准备仓促,“命下,谕二日即行,扈从文武、吏士仓卒就道云”。大军过居庸关、宣府等地,经连日风雨、又见尸横遍野,军中人心惶惶。抵达大同时,镇守太监郭敬将明军阳和惨败消息密告王振,于是决定不再北上,经蔚州、过紫荆关,由南线回京。行至半途,王振担心大军人马踩坏他家乡蔚州的庄稼,下令转向宣府、重回出京之路。至宣府,遇瓦剌军袭击明军后方,令吴克忠等断后、战死。第二日,明军到达土木堡、就地安营而未入不远的怀来城。也先紧随其后追至土木堡。土木堡地势高,明军掘井两丈不见水。附近河流也已被瓦剌军控制。同时,瓦剌援军不断汇至土木堡。僵持之际,也先诈和、伪退,趁明军移动阵营找水之机,从四面冲出形成合围之势。明军阵营大乱,混战之中死伤无数,几乎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土木地处要塞,北通草原,西至宣化、大同,东南有居庸关,也是自北京至西北草原干道上的重要军站,更是北京的主要屏障之一。攻破土木堡、越过居庸关,可直取北京,甚至南下中原,真是“山雨欲来”之势。北京是明朝首都,北京破则明朝亡。可以说,北京城垣城防体系是明朝的最后一道屏障。北京的城楼、城垣在这“风雨”中能否坚不可摧?

二、黑云压城城不催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二十一日,于谦由兵部左侍郎升为兵部尚书,正式肩负起北京防御的重任。

1、稳朝政,平民愤

为了稳定朝政,加强皇权,同时不给也先更多的要挟筹码,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力主另立新君。九月,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英宗被尊为太上皇。

而英宗被俘,土木堡明军惨败以致随行朝臣、军民死伤无数,究其主要原因是以王振为首的宦官专权。此前,群臣、百姓对宦官专权干政、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横行跋扈已多有不满,土木之变后这种不满情绪到达顶点、即将爆发,严重威胁明朝政局及社会的稳定。郕王监国时,有大臣请求诛杀王振族人以安抚人心。当时,王振党羽马顺呵斥群臣,群情激愤,将其围殴致死。又杀余党二人,并将三人尸体示众。又于朝廷之上唾骂王振侄王山,场面一度混乱,“众竞喧哗,班行杂乱,无复朝仪”。于谦于混乱之中上前对郕王朱祁钰说:“振罪首,不籍无以泄众愤。且群臣心为社稷耳,无他”,朱祁钰遂下令“马顺罪应死,勿论”。众人心安,各归其位,朝政稳定。

综上,维护政局、社会稳定是北京防御的基础,也是实施一系列防御措施的政治保障。

2、储粮食,调兵将

粮食是北京防御的基本物质保证,可以说是守城成败与否的关键。粮食充足、人心安定,可据守城池等待转机。粮食匮乏、人心不稳,城内易生祸患,可不攻自破。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廷有令,命顺天府供车五百辆运通州粮入京,并召号、奖励有车之家提供车辆协助运粮,“能于通州运粮二十石纳京仓者,官给脚银一两”,又预支京官、军人规定数量的俸粮。为确保运粮有序无误,令户部、御史、给事各派两人沿途巡察。

通州漕运东仓遗址。

清末苦力卸粮

漕粮摆满码头

土木之变,明军死伤无数,京城只剩“羸马疲卒不满十万”。短期内组建一支兵强马壮的作战队伍以对抗瓦剌的精兵铁骑,是明廷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于谦采取了调地方兵将支援北京的措施,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又令福建、浙江、贵州、湖广等地总兵官等回京听命。又“分道募民兵”,选拔精壮之士入伍。同时,严格操练,须至操习可用。选派军官加强重点部队的操练,“命都督同知武兴管神机营操练”。对不能执行操练任务的军官追责问罪,如于谦弹劾“管三千营忻城伯赵荣不赴营操练,以致军容不整,纪律全无,士卒喧哗,行伍错乱,请罪其罪。命法司禁锢荣,以都督佥事孙镗代领军务”。经调军、募兵、操练等,至北京保卫战开战前夕,明军已增至二十二万人。

3、固城防,强关隘

明初,北方建重镇、设卫所、修长城,在各处山川险要设关驻兵,改建元大都,正统元年(1436)开始修建京城九座城门城楼,完善北京城垣城防体系。因此,加固北京城防及各处关隘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北京城防的防御工事方面,“堞口俱置门扇,缚沙栏木于城东西南三面垣上。凡为门扇一万一千有余,沙栏长五千一百余丈。”军器方面,于谦令工部加紧制造武器盔甲,内外局厂不分昼夜赶工。京城九门配备火炮、火铳、弓箭等。守城兵将方面,令“总兵官武清伯石亨陈于德胜门,都督陶瑾陈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陈于东直门,武进伯子朱英陈于朝阳门,都督刘聚陈于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陈于阜城门,都督指挥李端陈于正阳门,都督刘得新陈于崇文门,都指挥汤节陈于宣武门”。

1900年代,德胜门城楼东面城墙上,洋人在此野餐。那个时代,这里是北京野游观景的好去处,视野辽阔,空气清新,可远观西山北山,可近览河湖景色。

在异国的古老城墟之上,有美艳相伴,品尝美酒佳肴,此等惬意,现在人可是难与比肩的啊!

1901年,德胜门内斜街果子市。

居庸、紫荆关是北京的重要屏障,“劲卒捣居庸关,北拊其背;大军出紫荆口,南扼其吭”。于谦深知两关的重要战略作用,派强将重兵把守。擢升罗通守北京西北要塞居庸关。罗通到任后,查永宁、怀来、独石口等地守备空虚,周边关口三十六处或可通人马或可通人不通马,并奏请派兵守备。又提拔孙祥守北京西南要塞紫荆关。又多次对居庸、紫荆关、古北口等重要关隘增兵,加固多处关隘城垣。各处关隘、关隘至北京以点串联,呈纵横之势,护佑北京。北京城垣自明初至正统又不断修缮、加固,即使“黑云压城”,北京依旧坚不可摧。

居庸关云台。选自《西洋镜:一个英国风光摄影大师镜头下的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

三、铜墙铁壁斗瓦剌

1、第一回合——血战

土木之变后,也先以英宗要挟明廷,并有挟英宗攻取北京、南犯之意。九月,郕王朱祁钰即位后,派都指挥使季铎出使瓦剌,告知也先明已立新君并转交书信,信中奉劝也先别有其他想法,派人护送英宗回京,如有别心,北京已做好应战准备,“各处军马皆来聚集京师,保护宗社,布列远近,太师宜少遣数十人送朕兄回京,庶几众军之心不疑,不至相犯”。

十月,也先“诡称奉上皇还”,率大军南侵,经大同、阳和,其前锋于初三日先抵紫荆关。紫荆关守将韩青、孙祥带领官军严防死守、浴血奋战。紫荆关久攻不下之际,被俘太监喜宁引一路瓦剌军由小道绕至其后,前后夹击,初九日紫荆关破。都指挥韩青、右副都御史孙祥壮烈牺牲,至瓦剌军破关后,孙祥仍坚持巷战、直至最后一刻。另一路瓦剌军由居庸关转攻白羊口,当日狂风大作、沙尘漫天,明军在这种天气下的作战能力有限,兵败,守将谢泽战死,白羊口破。瓦剌大军由白羊口、紫荆关两路直逼京城。

此时的北京也在积极备战。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指挥作战。接到前方战报后,石亨提议,紧闭城门、坚壁清野,不出战迎敌。于谦驳斥:“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于是,调遣众将领,部署兵力,率大军列于京城九门之外,严阵以待。

2、第二回合——周旋

也先破紫荆关直抵京城,不免轻狂,认为京城旦夕可下,待看到明军阵列整齐,不敢轻举妄动,遂列阵于西直门外,置英宗车架于德胜门外。又依照太监喜宁的诡计,请明朝大臣迎驾,并索取金帛财物。景帝疑其有诈,现将通政史左参议王复升为右通政,将中书舍人王荣升为太常寺少卿,派二人前去迎驾。也先见二人,甚为不满,道:“尔皆小官,急令王直、胡濙、于谦、石亨来。”明廷以于谦等为朝廷重臣,未答应也先的要求。

也先遂于十月十三日对北京德胜门发起攻击。

1916年,德胜门瓮城内祈雪碑亭及环城铁路道口,箭楼后抱厦西檐角已塌陷。

站在德胜门箭楼上望城外,护城河石桥,德胜门关厢,德外大街。

1916年,德胜门瓮城拆除后,断面修成为错落有致的登城阶梯。

1919年,德胜门箭楼北面,护城河桥。此时瓮城已拆毁,环城铁道已修通,但在这个角度还能领略到原貌。

1921年德胜门箭楼东面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Siren]。

3、第三回合——决战

德胜门作为北京保卫战的重点防御,于谦亲自与石亨率领副总兵范广、武兴列于德胜门外对战也先。于谦出德胜门前,曾下了道死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并令所有城门全部关闭,不得开启。这意味着没有后路,必须死战到底。于谦让石亨带队藏于德胜门外空民房内,又派一小队骑兵与也先军骑兵先锋交战,假装不敌、撤退,实则引敌深入,待也先军主力万余人进入伏击圈后,命范广率神机营火炮、火铳齐发,以重火力猛击,同时石亨伏兵骤起,在火力掩护下奋勇冲杀,歼围也先军。也先军大乱,伤亡惨重,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弹死。

也先军转攻西直门,都督孙镗率部应战其先锋,先锋不敌、孙镗追之。也先军主力赶到,合围了孙镗。孙镗且战且退,最后退至城墙之下,然而城门紧闭,孙镗只得拼死作战。城上守军擂鼓呐喊、发射枪炮,壮其声势、为其助阵。后毛福寿、高礼率军由南面赶来,又有石亨分兵支援,也先军不敌,退兵。

4、第四回合——取胜

经德胜门、西直门之战,明军适时调整兵力部署。命王敬、武兴、王通往彰义门迎战瓦剌军,如有紧急军情、须相互支援,不得贻误军机。又遣毛福寿率军埋伏于城外西南街巷要道策应支援。王敬、武兴先以火铳猛攻瓦剌军,瓦剌军退却,原本在军阵后排的宦官骑兵队为争攻自行冲出,瓦剌军趁乱反攻,武兴中流矢身亡,援军又尚未赶到。危急之下,城外百姓不顾个人安危纷纷爬上屋顶向瓦剌军投掷砖瓦石块,阻其进攻,直至王竑、毛福寿援军赶到。瓦剌军见明援军将至,不敢再战,退兵。

此时,瓦剌别部已久攻居庸关七昼夜不下,无法增援北京城外的瓦剌军。各处勤王兵又将集结京城。也先见此情形,于十月十五日夜拔营撤兵。北京保卫战胜利。

四、一楼永远立丰碑

北京保卫战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在这几百年里,德胜门历经沧桑虽仅存箭楼,但依然雄伟壮丽。现存的德胜门箭楼由瓮城城台、箭楼两部分组成。城台似“U”字底部形状,面积约1692平方米。外壁高耸陡峭,墙体向内倾斜,城砖大体完整,有修补痕迹。北侧雉堞44个,东、西各22个,其中靠近箭楼的雉堞大小为标准雉堞大小的一半。每隔一个雉堞的下方设有一方形孔洞。箭楼位于城台中北部,面北。重檐歇山顶,上铺灰瓦绿琉璃剪边,绿色剪边丰富了建筑色彩。箭楼为内木外砖结构,内木构架装饰彩绘,外围砖墙坚实严密,据《城垣》记、砖墙厚2米多。主建筑南接抱厦。箭楼共有箭窗82个。

德胜门箭楼是德胜门防御建筑群及明清北京城垣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这座古都的重要历史遗存。德胜门是一部史书,记录着北京的沧桑与变迁,更是一座丰碑,镌刻着无数人守护北京城的事迹。因为有了这座丰碑,保家卫国的职责、守土有责的担当、舍生取义的精神才得以流传至今,得以发扬光大。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回首再望德胜门箭楼,耳畔已重回平静,是涤荡心灵后的平静。

1950年代的德胜门交通路口。

解放前的德外大街。

1962年,蒙古体育队来京,自行车队到达德胜门。 江定保摄

1980年代末的德胜门。 叶用才摄

1992年的德胜门外鸟瞰。叶用才摄

来源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作者 李杨(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馆员)

图片来源 北京日报图片库、陶然野佬等

编辑 杨丽娟

流程编辑 吴越

群贤毕至

访客
拥嬉木落 拥嬉木落2023-08-27 14:39:54 | 回复 泄众愤。且群臣心为社稷耳,无他”,朱祁钰遂下令“马顺罪应死,勿论”。众人心安,各归其位,朝政稳定。综上,维护政局、社会稳定是北京防御的基础,也是实施一系列防御措施的政治保障。2、储粮食,调兵将粮食是北京防御的基本物质保证,可以说是守城成败与否的关键。粮食充足、人心安定,可据守城池等待转机。粮食匮
断渊南简 断渊南简2023-08-27 15:59:41 | 回复 明军已增至二十二万人。3、固城防,强关隘明初,北方建重镇、设卫所、修长城,在各处山川险要设关驻兵,改建元大都,正统元年(1436)开始修建京城九座城门城楼,完善北京城垣城防体系。因此,加固北京城防及各处关隘具有重要的军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