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20年的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主管护师刘艳超,在援鄂期间,想方设法与病人互动,打开了患者的心扉,同时利用“移动KTV”和“小超市”,将山东当地的特产分发给病患,很快成为了患者心中的“贴心人”和“开心果”。患者为了方便与刘艳超等人交流,还自学普通话。
打开病患的心防成为“心理辅导师”
3月8日,在山东援鄂医疗队驻武穴市病区里,队员刘艳超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穿梭在在十几个病房间。她的动作小心谨慎却又敏捷,一顿忙活下来,浑身湿透、护目镜满是朦胧水气。“真正在医院护理的时间大概只有4个小时,可仅更换防护服的环节就1个小时。”今年37岁的刘艳超说,虽然日夜轮班倒,可院方为确保医护人员的健康,每次轮班都至少保证他们16个小时的休整时间。
与新型冠状病毒交手的这段时间,密集接诊、治疗和护理患者,让刘艳超的大多数同事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失眠与焦虑。在自我调解之后,他们很快成为了一名名“心理辅导师”,为更多的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援助。
通过各种巧妙的互动方式,刘艳超成了病患中的“开心果”,一个小小“移动KTV”和病房里的“小超市”就是刘艳超他们想出来的,提供给患者的消遣方式。“我们放置了小型音响,轻症患者可以随时听歌跳舞,我们在一旁陪护。”刘艳超说,援鄂之前,亲朋好友送来一些山东当地的水果及营养品,增加他们的免疫力,他们将其放在医院小推车上,拿到病房免费分发给患者。
刘艳超和同事们的这一举动感动了当地患者,给他们带来了欢笑,有的老人原本放弃了治疗,可经过了一番努力,他们不仅再次接受治疗,而且与刘艳超亲如一家,有时候不用看刘艳超防护服的名字,透过她的身形步伐都能一口喊出对方的名字。“我看不清你的脸,但我记住了你的眼。”在湖北的这些天,刘艳超来来回回送出了不少治愈的病人,他们每个人都会给山东医疗队写一封感谢信,不少话语让刘艳超等队员的心里总是暖暖的。
被无数善意与温暖所包围
队员们用普通话与患者沟通,但有些患者说方言,有的生僻的词语不好理解。为了方便与病患沟通,刘艳超会自学当地方言。这种沟通永远是双方的,刘艳超发现,当地患者也在努力学习普通话,化解两地语言交流的差异。“有一次,我在病房看到两位老人一字一句的讲普通话,这可能是小事,但让我感觉很温暖。”刘艳超说,不少病人知道她们听不懂方言,每次对话都会放慢语速,努力说标准的普通话,脸上都扬起笑容。
这种善意和温暖不仅表现在病患身上,当地学校还自发组织探望刘艳超等援鄂医护人员,根据医护人员的名字为其创作出书法作品。“逆行识君子 超德艳古今”这就是刘艳超收到的书法作品,这份礼物让刘艳超仿佛被无数善意与温暖所包围。“在这里除了日常护理外,甚至连保洁员和护工的工作一起承担了。”刘艳超说,在援鄂期间虽然辛苦,经常累得嘴巴干裂甚至冒出血珠,甚至脚部肿胀无法站立,但是看到病患们一天天减少,他们临别时对自己的鼓励和温暖,觉得一切都值了。
刘艳超表示,自己家里一半以上的都是医生,66岁的父亲还主动在村里劝导点执勤,他们经常会发视频来给自己打气加油,而且不时会听到潍坊向湖北捐献物资的情况,家乡的温暖也是他们坚实的后盾,他们一定会平安归来。
本报记者 宋树云 邓永杰 编辑 杨青 审核 李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