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福建闽东的霞浦以世界最美的滩涂闻名。前不久去霞浦旅行的时候,意外邂逅了位于其县城内的一座古寺,发现不仅很有来头,还有绝美风光,它的名字叫建善寺,这是一座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距今已有1530多年历史的古寺,也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寺庙之一,素有“八闽第一古刹”之称,但知道它的游客似乎不多,而古寺的美却令我印象深刻。
建善寺最初名叫“建福斋”,位于西晋时期的温麻县,据说是当时闽东地区朝廷举办各种佛事唯一的场所,也是当地众香客朝拜的圣地。至唐朝711年,随县城迁至今址,改名为“建善寺”。
这座始建于南朝年间的古寺,其经历可谓是充满传奇。本是默默无闻的县城小寺,却与两位佛教宗派创始人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且影响力远至日本。其一:唐贞元元年(785年),一代高僧灵祐祖师15岁时在此出家,后成为禅宗三宗之一的“沩仰宗”开山鼻祖,朝廷赐谥“大圆禅师”尊号。其二,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古寺成为日本“真言宗”创始人空海法师入唐求法的第一座参拜地;时至今日,日本真言宗信徒虔诚怀祖,寻踪追迹,还曾多次参访古寺。
和许多古寺一样,建善寺也是历经沧桑,几度兴衰。根据资料显示曾有两次被废的经历,最初被唐武宗李炎(845年)“灭佛”政策令而毁,此后唐(850年)大兴佛教,宣宗李忱御赐“大中建善”为额,古寺可谓一度荣宠加身,香火兴盛,规模恢弘。直至明嘉靖(1563年)时,因倭寇的侵扰,被葬身火海,导至千年遗迹再次被毁,令人惋惜。
此后,在历史的长河中,建善寺的经历还是一直颇为曲折,直到的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修缮后,这座历经磨难的古寺,才彻底恢复,成为现在所见的模样,且香火更盛,一展昔日的禅风。
与国内许多藏身于山川险地的古寺庙相比,建善寺位于霞浦县城关附近,山门外多是居民建筑,对于初次造访的我来说,沿途的印象就是人间烟火的普通生活,穿过这些小巷,顺着斜坡,映入眼帘的是棵280多年的小叶古红榕树,枝繁叶茂,榕下是原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先生为建寺1510周年书镌的“古刹逢春”石匾,既概括了古寺波澜的历史岁月,又显示着不一般的文化底蕴。
未曾想到,古寺的山门殿别有一种吸引力,寺名“建善寺”三字是由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左右两边的楹联与雕刻充满着书卷气息,门内屋顶绘制了大幅多彩多姿的壁画,沉淀出绵延不绝的诗情古韵,值得细细品味。
建善寺群依山而建,层层递进,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灵祐祖师殿、地藏王菩萨殿、配殿若干,布局紧凑,古色古香。大雄宝殿的后面,位于地藏王殿左侧的“灵石亭”,保存古寺最重要的文物,灵祐祖师坐禅灵石,极其珍贵。
此外,据称寺内还保存着唐宋时代复盘莲花柱础石14个,明、清时代的钟鼓楼,清乾隆福宁郡守李拔题书石匾“春满南天”和一对从福宁府衙移来的方形石屏等。对我们普通游客来说,有些文物虽是无缘相见,但只要感受禅意古韵,就足够了。
绕过天王殿,大雄宝殿前有一棵千年活化石银杏树令我意外又惊喜,福建的冬天总是姗姗来迟,都已经立冬了,高大的银杏树才开始见黄,只听树上鸟鸣声声,别有一幅仙飘古韵的意境,据说这棵银杏树是两位宗师一同种下的,果真如此,我相信是它的灵性在默默守护着古寺,见证着变幻的时光,待它铺天盖地,满树金黄时,体验是更加的绝美。
整座大雄宝殿外表看全部为红木结构的大立柱支撑,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仿唐风格明显,规模宏大,雄伟瑰丽,这风格太适合美拍了。
刚巧赶上了建善寺为纪念灵佑祖师1249周年诞辰日,举行庆典法会暨欢庆素宴,寺内的大殿、经堂大门紧锁,没有了庄严肃穆的氛围;但五观堂内义工们忙着宴席洗菜,做菜的的烟火场面,给人一种轻松淡然的朝气与活力。
去建善寺没有门票,交通便利,在县城闹市边藏有这样一方清净,十分难得,喜欢人文古迹的朋友,如果到了霞浦,是值得一去的。
我是心语视画,用心看世界,分享身边美好。喜欢的话,就多评论,多点赞,多收藏哦。
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