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 文化

贺兰山岩画(贺兰山岩画路线图)

访客 访客 发表于2022-05-05 06:48:00 浏览408 评论5

5人参与发表评论

半月谈记者 赵倩

岩画,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出现,是古代先民利用石器、金属器或矿物质颜料在岩石上制作的图案作品。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现象,岩画被称为“人类童年的语言”。

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岩画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得到了充分体现,上万幅描绘狩猎、祭祀、娱舞、争战等场景以及动植物的图案,汇集成了一座栩栩如生的“艺术画廊”。“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贺兰山岩画不仅展示了古人的生活场景和情感需求,也为了解和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提供了史料。

岩石上的“百科全书”

在贺兰山岩画景区一处距地面20多米的岩石上,刻着一幅头部有放射形线条,面部呈圆形,重环双眼、长有睫毛的太阳画像,它形似人脸,面朝东方,看上去很是威武。

“这幅‘太阳神’是贺兰山岩画的镇山之作。在远古时代,太阳高居天体之上,主宰万物,所以人们特别信仰太阳,便把太阳人格化,以示对太阳的崇拜。”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副主任张建国说。

作为我国北方岩画的代表之一,贺兰山岩画在世界岩画家族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早在公元6世纪,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就有关于贺兰山岩画的记载:“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其中“画石山”即贺兰山。

直至20世纪80年代,贺兰山岩画才被大量发现并公布于世。据初步调查,在贺兰山东麓的48个山口中,有27个山口及山前洪积扇上分布着上万幅古代岩画。它们内容丰富,可大致归为动物图像、人面像、人体像、生活图像、符号和几何图案等几大类,世界性的岩画题材几乎在这一区域都能找到。

除了题材丰富,分布集中且有大量人面像的存在是贺兰山岩画最突出的特点。“贺兰山岩画最突出的内容是人面像,这种人面像岩画虽然在中国北方南方都有,可是都没有像贺兰山那么集中,这一特点在世界岩画界也是很突出的。”国际岩画学权威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兆复曾这样评价。

“世界各地岩画中不乏有表现太阳的岩画,但‘太阳神’把太阳和人的特征相结合,使神灵与人灵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又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张建国说。

虽然没有文字,但生动形象的岩画,仿佛是刻在石头上的“百科全书”。著名作家冯骥才在看到雄浑壮阔、原始古朴的贺兰山岩画后,留下了“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的感慨。

多民族智慧的“结晶”

被誉为“中国岩画学之父”的盖山林先生曾总结了岩画断代的10条依据,包括文献记载、刻痕颜色、保存状况、制作方法、艺术风格、岩画题材等方法。据此,学者大致推断贺兰山岩画在1万年前至3000年前之间。

“贺兰山岩画绝不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作品,它是集多个民族上下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历史形成的。”张建国说。

因分散在山间岩石上,很多人一度认为多数岩画是牧羊人的随手之作。但经过多年研究,学者们更倾向于相信,岩画是古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创作。张建国认为,无论从刻制岩画的艰难程度,还是从岩画的创作思维来看,这些作品都不是牧羊人能够胜任的。在硬度为6的长石石英杂砂岩上用石器磨制岩画,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尤其是有些人面像经历几千年的风蚀剥化,刻槽仍深达1.5厘米,这不是一个人在短期内轻易就能完成的。

而且,从分布的位置也能看出古人创作岩画时的“别有用心”。研究者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在岩画分布最为集中的贺兰口,岩画大多出现在沟口两侧,但在泉水充足、山体石壁光滑圆润、看起来更适合刻制岩画的沟内,反而少有岩画分布。

“这充分说明古人作刻岩画除了对环境及石质本身的要求,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要求。这也是很多岩画会分布在粗糙的石面上、狭小的夹角中和不易发现的角落里的原因。”张建国说。

1996年,贺兰山岩画已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列为非正式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和研究,银川市于2002年成立了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并于2003年颁布实施了《银川市贺兰山岩画保护条例》。

抢救性保护延长岩画“生命”

人为破坏和自然风化是全世界范围内岩画保护面临的两大难题。而对于已经被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的贺兰山岩画而言,自然风化也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为了加强对濒危岩画的保护,从2008年开始,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与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通过对岩画进行病害分析,结合实验室研究,最终决定采用灌浆、封护、清洗、加固等措施,解决岩画石质文物脱落、裂隙、松动、苔藓侵蚀等问题。

“为了谨慎起见,我们只是选取了20处风化较为严重的岩画实施抢救性保护,目前来看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还需要长时间的监测观察和研究。”张建国说,管理处目前正在贺兰山岩画遗址区设立环境监测站,采集岩画自然风化因素数据,为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夯实科学的数据基础。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陈列的贺兰山岩画。彭昭之 摄

有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四分之一的岩画会完全消失。因此,要在研究岩画病害、研发修复新材料的同时,尽可能全面地进行岩画普查,做好记录、留档,尤其要保存好影像资料。

十几年前,开展贺兰山岩画普查时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很多岩画没有留下图片,定位比较模糊。“现在我们正在抓紧对贺兰山岩画进行复查,这一次将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把岩画精准地定位,留下详实的资料。”张建国说。

来源: 新华社

群贤毕至

访客
边侣乙白 边侣乙白2022-12-06 21:56:26 | 回复 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其中“画石山”即贺兰山。直至20世纪80年代,贺兰山岩画才被大量发现并公布于世。据初步调查,在贺兰山东麓的48个山口中,
泪灼眉薄 泪灼眉薄2022-12-06 23:52:53 | 回复 画自然风化因素数据,为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夯实科学的数据基础。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陈列的贺兰山岩画。彭昭之 摄有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四分之一的岩画会完全消失。因此,要在研究岩画病害、研发修复新材料的同时
离鸢拔弦 离鸢拔弦2022-12-06 21:58:39 | 回复 保护,目前来看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还需要长时间的监测观察和研究。”张建国说,管理处目前正在贺兰山岩画遗址区设立环境监测站,采集岩画自然风化因素数据,为进
南殷清引 南殷清引2022-12-07 03:55:27 | 回复 动形象的岩画,仿佛是刻在石头上的“百科全书”。著名作家冯骥才在看到雄浑壮阔、原始古朴的贺兰山岩画后,留下了“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的感慨。多民族智慧的“结晶”被誉为“中国岩画学之父”的盖山林先生曾总结了岩画断代的10条依据,包括文献记载、刻痕颜色、保存状
惑心春慵 惑心春慵2022-12-06 23:46:21 | 回复 行病害分析,结合实验室研究,最终决定采用灌浆、封护、清洗、加固等措施,解决岩画石质文物脱落、裂隙、松动、苔藓侵蚀等问题。“为了谨慎起见,我们只是选取了20处风化较为严重的岩画实施抢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