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瞬间】
合资饭店 正式迎客
1982年4月28日,建外大街5号,一栋崭新的高楼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一天,北京建国饭店正式迎接八方来客。
“中国第一家真正西方式的饭店在北京开张了”、“建国饭店一夜之间被誉为城市里最好的饭店”……这家北京首次与外国人合资、由外国人设计、有外国人参与管理、带有西方建筑风格的现代饭店,一时间引来外媒纷纷报道。
当时,北京建国饭店由两座楼和裙房组成,前低后高,既隔绝了来自大街的噪音,又照顾到客房的视野。共有房间467套(间),设置温馨舒适。饭店一营业就宾客盈门,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
1982年4月28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北京建国饭店正式营业。
建国饭店
对外开放“样板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来京的海外旅游者与日俱增,从1976年接待不足2万人,到1980年接待了28万人。当时,北京设施较好的涉外饭店只有11家,客房不足5000间,驻外使领馆给来华的外国人发签证时,要先确认到北京的住所是否能落实。
而北京建国饭店的建设缘由也很明确:就是要缓解北京的“住店难”的。
当时,旅游饭店业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行业之一。北京建国饭店最终确定由中方与美国陈宣远集团公司合资建造。建成后的北京建国饭店,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家经中央批准的中外合资酒店,成为生动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样板间”。而北京建国饭店的成长过程,堪称一部微缩的改革开放历史。
新建旅游饭店提上日程
1978年,刚从部队转业的安清凤还没在华侨饭店副总经理的位置上坐热,就成了北京建国饭店筹备组的一员,饭店开业后,正式担任党总支副书记,负责党、团、工会组织工作。
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客人往往在北京游览结束后住不进饭店,只能调用专车或飞机把客人送到天津、南京等城市去过夜。实在是去不了外地的,饭店就安排客人睡在餐厅或会议室里。客人们怨声载道:“我们想北京、盼北京,来到北京睡餐厅。”
为了尽快解决北京因饭店严重不足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国务院成立了利用侨资、外资建设饭店领导小组。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要把旅游饭店“建得快一些,建得好一些”。
当时我国还没有中外合资的法律法规,有外商直言:“等你们有了法律我们再来。”筹建组与外商谈判合资建酒店,既无法律可依,又无先例可循,犹如在激流中“摸着石头过河”。
1979年6月,16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核批准了与美国陈宣远集团公司合资建造北京建国饭店的项目。7月,第一部外商投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公布。10月,由北京市旅游局所属“中国国际旅行社北京分社”与美国陈宣远集团在香港注册的“中美旅馆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营合同》。
北京建国饭店从中外双方合作协议书的谈判、签字、批准到《合营合同》的起草、商谈、签订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一举改变了我国过去饭店作为事业单位、实行行政管理的体制。“中国也能有高效率!”陈宣远在回忆文章中感慨。
经营管理权引发争议
今年89岁的安老提起当年饭店筹建经历,最难忘的是一场关于饭店经营管理权的争议。
在中方看来,建在北京的饭店当然得由中方管理,否则就会背上“卖国”的骂名。但外方不同意,甚至直言“中国没有饭店,你们管不好”。一开始中方并不理解,后来考察了国外酒店,才大开眼界:“原来饭店客房里就有澡堂啊!”
在安清凤看来,北京建国饭店大胆聘请香港半岛饭店集团作为外方委派的管理队伍,与中方团队合作,开创了我国饭店业直接引进国际化经营管理的先例,又符合我国实际,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管理办法。
自打北京建国饭店项目筹备的第一天起,内部冲突和外界质疑就没断过,也带来了新旧观念的碰撞。饭店开业后,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中方通过备忘录等合法形式,督促外方批准建立了职工食堂、更衣室、浴室,还推动建立党、团、工会组织。起初,外方经理不理解党团组织还要开会,一见到安清凤就喊“no meeting(不开会)”。
在安清凤等人的推动下,工会为中外方员工组织多场体育比赛、旅游、联欢会等活动,中外方形成了互相学习的良好气氛,合力提升饭店的运营管理水平。
来自澳大利亚旅行团的客人提出想在十三陵吃一次野餐,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饭店用五辆卡车把130多套餐具、酒具、桌椅和食品拉到了十三陵,客人们对饭店的周到服务表示惊叹,感慨这次住店经历“终生难忘”。
开业第一年实现盈利
声名鹊起的北京建国饭店,在开业头一年就赚了150多万元,接待了外国旅游者1208.58人次,大大缓解外国旅游客人在北京“住店难”的问题。第二年更是赚到400多万元,仅用4年就连本带息还清了银行的全部贷款。
尽管已经退休28年,安清凤仍愿意隔三差五回来给年轻人讲讲古:“就用了10年,我们累计创汇2.3亿美元,赚回了7.6个建国饭店!”
北京建国饭店还成为一所人才学校,不断培养、造就、输出了饭店各类优秀人才,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中国酒店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北京建国饭店的成功,直接击破了引进外资的“卖国主义”论调,也印证了“外方能赚钱,我们会赚得更多”的合资合作模式的盈利预期。
1984年7月9日,国家旅游局上书国务院,提出在全国推广建国饭店经营管理方法。此后,全国试点建国饭店现代化经营管理方法的饭店达到了102家,有力推动了国内饭店经营管理的改革进程。
如今,长安街上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建国门外成了北京最繁华的区域之一,而北京建国饭店仍然保持着低调和优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北京建国饭店,陈设温馨舒适。
【记者手记】
旅游饭店业率先开放
旅游饭店业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导产业。1980年4月,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审批三家中外合资企业,其中两家是旅游饭店,北京建国饭店为外资审字(1980)第二号,北京长城饭店为外资审字(1980)第三号,第一号为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其中,北京长城饭店于1981年动工,1983年最终建成。
位于北京东三环繁华地段的兆龙饭店,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家由港商捐资建立的饭店,同样也是现代中国吸引外资、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1981年7月6日,邓小平出席建设兆龙饭店签字仪式,亲手接过香港著名实业家包玉刚先生给予的捐款,同意包先生希望以父亲“包兆龙”的名字命名该饭店的愿望;1983年9月5日,邓小平同志为筹备中的兆龙饭店题写店名;1985年10月25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兆龙饭店开业典礼,既体现了对利用侨资、外资建造旅游饭店的支持,也展示了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决心和信心。
1983年,国内其他利用侨资、外资建造的旅游饭店如金陵饭店、白天鹅饭店等建成开业的喜讯相继传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合资饭店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建立起现代企业模式,对我国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