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广州沙面建筑群位于广州市珠江与后航道交汇处,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其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更保留了大量优秀的近代历史建筑与清晰完整的城市格局,是广州重要的文化名片与城市空间。
近代殖民的历史见证
沙面的历史最早可溯源至唐代,始称翠洲,原为珠江常年冲积而形成的沙滩。明代开始扩大了对外通商,曾在此设立“华节亭”,沙面成为了管理外商的重要码头。清代中期在此设置了海防要塞,于沙面南岸部署了两门佛山铸造的古炮,在鸦片战争时期抵御过英国侵略者。
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联军占领了广州,凭借《天津条约》要求广州清政府将沙面划为租界。随后英法便开始挖河筑堤,从珠江北岸切割出了三面环水、南邻珠江的沙面岛。法国与英国分别在1859年、1861年建造了沙面东桥与沙面西桥,又称为“法兰西桥”与“英格兰桥”。1861年,两广总督劳崇光与英法正式签订《沙面租约协定》,沙面由此成为了英法两国租界,也是我国最早的外国租界之一。
1940年代的沙面东桥
沙面西桥
从繁华租界到风貌街区
租界时期的沙面是禁止国人入内的,成为了外国商户、官员的聚集地,客观上却也推动了广州城市化的进程。英国政府对沙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其发展与建设完全独立于旧城之外。到了20世纪初,沙面内已形成了较为完备公共设施,包括发电厂、水厂、码头等基础设施,教堂、邮局、医院、酒店、俱乐部、住宅等多种建筑类型。此外,曾有19个国家先后在此设立领事馆,汇集过多达9家银行、40多家洋行,沙面成为了当时广州最为繁华的地区。
沙面租界规划图
如今,沙面建筑群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更是唯一被列为保护对象的租界建筑群。在沙面文化保护区内,拥有特色建筑169栋,其中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53栋。
渣打银行旧址
台湾银行旧址
沙面在保留了大量优秀近代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其建筑风貌与岛内环境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现存建筑囊括了新古典主义、巴洛克、券廊式、折中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近代西方建筑风格,它们与岛内丰富的绿植景观相互交织,形成了生动鲜活的近代风貌街区。
洛士利洋行旧址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内部
更为可贵的是,沙面既没有孤立
于广州的城市发展之外,也不是仅供观赏的“建筑标本”。广州解放以后,原有建筑功能大多得以保留,并进一步建设了办公楼、宾馆、住宅等建筑,与主城区的发展、生活相融合。今天的沙面不仅有着博物馆、历史建筑等游憩空间,是广州重要的观光
景区,而且活跃着居住区、学校等生活空间,是广州城市的一部分。
广东外事博物馆
沙面五街居住区一隅
汇丰银行宿舍旧址
承载着过去沉重的历史,并散发着面向未来的活力,沙面不只是广州城市的文化名片,更是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典范。
文中大部分配图为作者提供,少部分配图选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