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上海港 (资料图片)
上海港地处中国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是一个世界级的大港口,100多年来,发生过沧桑巨变。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开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港,对外开放。上海港一开放,资本主义国家的船舶就不断涌来。到1858年,进港口的外籍船舶已达754艘。外国船只横行不法,罪行累累。英国商船带头不向清政府的海关交纳关税,其他国家的商船也有样学样,自由进出上海港,不交关税。
因洋船停泊区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制度,黄浦江上外轮横行,致使航道堵塞,撞船事故频发。英、美、丹麦等五国领事提名,胁迫上海道台同意,于1851年9月底任命美国人贝莱士为上海港首任港务长,相当于现在的港务监督长,管理港内的船只,维护港内秩序。也巧,贝莱士刚上任就遇到一艘英国商船违反港章停泊,他打算行使港务长职权,对违章的英国商船进行罚款。英国领事带头反对,其他国家的领事和船主也一道起哄,要求撤换贝莱士。被任命的第二年,贝莱士就离任了。以后又陆续任用了好几个外籍港务长,直到抗战胜利。
码头的泊位、仓库和堆场,是港口的重要设施,其中,深水泊位是列强争夺的“肥肉”,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特权瓜分,巧取豪夺。20世纪30年代,英、日、美在上海拥有的码头,占全港总长度的67.1%。因列强的欺凌,十四年抗战和三年内战,使上海港萧条萎缩,货物吞吐量急剧下降。1949年,上海港的吞吐量仅194万吨,只是1931年吞吐量的七分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是全国的经济贸易中心,上海港经过三年恢复,生产迅速发展,1952年,货物吞吐量达到560万吨。中央领导对上海一直非常关心。1955年秋和1957年夏,毛主席两次乘坐领航船,视察上海港。航行途中,他谈论黄浦江的历史,询问码头、仓库和企业的情况,关注着上海港的发展。周恩来总理更是时刻关心上海港的发展:1953年年初,周总理顶风冒雪视察上海港,嘱咐港口的领导“要加强学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964年4月,周总理来到上海,视察上海港的张华浜码头和开平码头,研究上海港的航道和码头建设情况。1973年9月17日,周总理已身患癌症,还到上海港码头视察,他身穿灰色中山装,登上“友谊”号。航行途中,他不时走出船厅,指点两岸码头和过往船只,询问码头建设、黄浦江航道管理等情况,叮嘱上海港的同志要搞好港口建设和管理。
1973年到1978年,上海港新建和改建24个泊位,占全港泊位的近四分之一。1978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为7955万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来,上海港生机一片:建成宝山、龙吴、 外高桥、罗泾、朱家门等多个大型新港,还投资近百亿元,新建几十个泊位,改造和扩建近百个老泊位,增加吞吐能力几千万吨。上海港的扩建改建,大大加快了港口的现代化步伐,让老码头转变为大型专业化码头,适应煤炭、粮食、化肥、木材、矿石的运输业务,满足了上海、华东和全国货物运输的需要。
集装箱运输是当今世界新型、便捷的运输方式。上海港从1979年起,开辟首条集装箱航线。1985年以来,共新建改建了数十个集装箱泊位,使集装箱吞吐量增加数百倍。1978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0.8万个标准箱;2000年,集装箱吞吐量500万个标准箱;2011年实现3000万个标准箱;2017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个标准箱。这不仅巩固了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的地位,更体现了我国航运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上海港集装箱运输的迅猛发展,也得益于洋山深水港的建立,它改写了上海没有15米深度以上深水航道和深水码头、泊位的历史。它的国际班轮航线遍及全球各主要航区,为确立上海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推进我国由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迈进创造了条件。
上海洋山深水港位于杭州湾口外的崎岖列岛,面积25平方公里,由小洋山岛域、东海大桥、洋山保税港区组成,于2005年12月开港,业务由上海港区管理。从2002年到2020 年分四期建设。截至2018年,洋山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集装箱码头。2019年,它被评为第二届优秀海洋工程。洋山港距上海市南汇芦潮港大约32公里,距国际航线仅45海里,是距上海最近的深水良港,已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新坐标。
2019年7月20日凌晨2时30分,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地中海古尔松”安全靠泊洋山深水港。这条船长399.9米,宽61.5米,载重量22万吨,它在洋山港卸下2000多个集装箱。上海港又创造了新纪录。
回顾上海港的历史,让人感慨:国弱、城弱、港弱,国兴、城兴、港兴,100多年来,上海港由屈辱凋零到繁荣昌盛,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到兴旺。
作者:汪杏
编辑:杨骁希